新華網(wǎng)北京3月5日電(記者 王建華 蔡敏 李云路)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全面接掌權力后的首份年度政府工作報告,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出爐。
此時,距全面完成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只有7年時間。7年時間在浩瀚的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可謂長河一瞬,堪稱短距賽跑。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2月底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指出,“起跑決定后程”。他說,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樣,對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
而洞察與透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可見中國政府蹬離“起跑器”時的姿勢、力量與所獲速度的參數(shù)。
——這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的“跳躍式起跑”,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其所奠定的蹄疾步穩(wěn)的正確姿勢,可避前面不平坦賽道上的各類發(fā)展陷阱。
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色調貫穿染透了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僅以“改革”一詞所提頻率而論就高達77次。
這份政府工作報告鮮明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它并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而縱觀整個政府工作報告,其部署的改革涉及經濟、行政、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體制等領域,范圍之廣、力度之大、突破之深、實質之多,均屬空前。
比較而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部署在篇幅上是最多的,同時鎖定了財稅、金融、國企、投融資、服務業(y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并力求獲得實質性突破。
這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呼應。在總共分三大板塊、16個部分的《決定》中,經濟體制改革的篇幅也是最大的,共占6個部分、超過總篇幅的1/3。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中,諸如“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yè)投資項目辦法”等一些具體改革很可能將在今年首次實施。
另外,對一些諸如征收房地產稅、環(huán)境保護稅之類的暫時條件不具備、不能立即啟動的改革任務,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抓緊前期準備的部署,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以后適時啟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作為本國歷史上最為艱巨、最為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其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最主要突破口,以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則是改革議程優(yōu)先順序的客觀體現(xiàn)、輕重緩急的科學安排。
習近平今年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有的地方、單位、干部對三中全會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估計不足;有的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抓改革作風不扎實、工作不到位。
國家發(fā)改委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部署,將使經濟轉型升級在今年取得更大的實質性進展,并有力地牽引聯(lián)動其他各個領域實施深化改革。
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中國政府宏觀調控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深刻影響全面深化改革與宏觀經濟運行在黃金平衡點上實現(xiàn)協(xié)同,即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的同時,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qū)間。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媒體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面深化改革、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同時,能夠接受經濟增速放緩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如何在容忍經濟增速放緩的換擋期加快推進改革,以及將給世界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效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創(chuàng)新政府的宏觀調控也作了突出強調。報告指出,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
李克強在報告中解釋說,今年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有利于調整優(yōu)化經濟結構。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強調,要加強財政、貨幣和產業(yè)、投資等政策協(xié)同配合,做好政策儲備,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wěn)致遠。
縱觀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主要體現(xiàn)為,在兼顧當前與長遠的前提下,科學確定經濟運行合理區(qū)間,守住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并將其作為預期調節(jié)的警戒線。
這意味著,只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qū)間,既定的配套宏觀政策就保持基本穩(wěn)定,而政府就主要著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李克強去年11月曾表示,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間、在轉型升級與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之間找到一個“黃金平衡點”,使增長保持在合理區(qū)間,保證較為充分的就業(yè),同時要加快結構調整,著力提質增效。
國內外大多數(shù)分析人士預料,盡管發(fā)達經濟體復蘇態(tài)勢愈顯明朗,但是,2014年中國經濟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引擎,一些西方輿論發(fā)起的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依然會落空。
世界銀行前中國業(yè)務局局長杜大偉對新華社記者說,深化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力,推進金融、文化等服務業(yè)領域開放將進一步激發(fā)國內私營部門和外資企業(yè)的投資熱情并促進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所作的最新預測分別是7.5%和7.7%。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