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群關系是黨風建設的核心問題
(一)黨群關系關系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
有些人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理由是執(zhí)政黨的合法性是要經由人民投票選舉確認的。對此,可以試想一下,我們倒回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走向執(zhí)政地位之前,如果向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發(fā)一個問卷,你認為具有執(zhí)政資格的是哪個黨?回答一定是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前夕,民主黨派很多知名人士、有威望的人士自愿選擇留在了大陸,沒有去臺灣,也沒有去香港,是因為他們在中國共產黨身上看到了希望。毛澤東同志那一代的人民群眾選擇了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小平同志這一代人們也認可了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跟著向前走。然而,黨的先進性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歷史的慣性可以作用一段,但是并不等于會永遠地被人民群眾認同。這就要靠后幾任的共產黨人繼續(xù)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
(二)人民群眾與黨的關系
第一,人民群眾對黨是什么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人類文明的一切結晶都是人民群眾在勞動實踐、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從精神層面看,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聰明才智是黨智慧的源泉。從物質層面看,黨是人民群眾中的優(yōu)秀分子、先進分子組成的組織。黨和人民群眾是少數(shù)和多數(shù);部分和整體;公仆和主人;先鋒隊和大部隊的關系??梢哉f,人民群眾是黨的承載者、依存者、依靠者、滋養(yǎng)者。
第二,黨對人民群眾是什么關系?小平同志在黨的“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說,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實現(xiàn)特定目標的工具。就是說,人民群眾不能每個人都上臺去指揮,總要推出優(yōu)秀的代表,代表他們的意愿。那么,黨的領導干部就是代表,是公仆,是勤務員。
第三,黨同人民群眾是什么關系?人民群眾是的黨力量的源泉,黨把人民群眾的優(yōu)秀成員吸收進來,把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吸收進來,進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由此引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chuàng)出新的生活。與此同時,在實踐中,又吸取了有益經驗,進而制定政策,進一步引領、推動人民群眾的實踐向前走,然后再去吸取。黨同人民群眾就是這樣一種積極的、良性互動的關系。
(三)黨群關系決定黨的社會地位
一個政黨能否執(zhí)政,最大的規(guī)律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共產黨同樣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面對蘇聯(lián)東歐劇變,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曾經令我輾轉反側。最后我得出結論,我們絕不會像蘇聯(lián)東歐那樣!我們有一個植根于中國大地的領袖群體。這個群體來自于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毛澤東這一代的領袖群體,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因為他植根于民眾之中。少年時候的毛澤東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調查,廣泛了解民生、民疾、民苦,為民請愿,為民伸冤。成為了中國農民問題的專家。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正是由于跟人民群眾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得到了人民群眾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因為得人心,所以得天下。
(四)搞好黨群關系的決定因素是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
我們黨的政治優(yōu)勢,源于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源于群眾路線,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群眾路線相依相存的還有一個“群眾觀點”,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后來我們把“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合而為一。黨的群眾路線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在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中,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那么,搞好黨群關系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呢?陳毅元帥曾經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山東和河北的人民群眾用獨輪車推出來的。老百姓為什么冒著槍林彈雨,推著小車去幫助解放軍呢?是因為人民軍隊所到之處,搞土改、分田地,代表了人民最大的利益。所以說,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搞的好不好,取決于是否能夠代表、實現(xiàn)和不斷發(fā)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