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趣談 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馬
馬年將至。飛騰的駿馬,給人以朝氣,給人以振奮,使人處于永不停歇的激越與憧憬中。在人與動物共存的世界里,人類與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馬文化豐富多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馬
當中美關系開始解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的時候,迎接他的有博學多才的郭沫若先生。
尼克松總統(tǒng)微笑著說:“有十二樣禮物,分給每個中國人一份,這個禮物是什么?”郭老也微笑著回答:“十二生肖。中國人出生伊始,就有自己的屬相。”尼克松總統(tǒng)知道中國的習俗,他在日理萬機時,在認知著中國文化。
我國從漢代開始,就采用十二地支來紀錄一天的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十二生肖動物的選擇與排列,是根據(jù)每天動物的活動時間決定的,其中馬的活動時間是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陽氣最盛。明代學者王守仁提倡觀察入微,他發(fā)現(xiàn)十二生肖的排列有一定根據(jù),其中鼠虎龍猴狗都各有5個腳趾,加上馬是單蹄,都是奇數(shù),屬陽。
在我國,人們早就與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人們的耕作以馬,放牧以馬,乘行以馬,運輸以馬,甚至娶親以馬。對馬的崇敬與崇拜有祭祀馬神的習俗。在民間版畫上有水草馬明王的形象。舊時車馬店,馱運幫,騾車夫,馬驢騾商販以及使用馬騾驢畜力的磨油、磨面、磨豆腐等店鋪作坊,都祭祀馬明王。
馬上勁風顯英豪
我國某些民族,有馬上摔跤的習俗。馬上摔跤又稱馬上角力,一般分兩組進行比賽,看誰把對方從馬背上扯下來,有的甚至將對方抱到自己的馬背上,就是勝利,兩組比賽,看誰勝賽者多。居于新疆的柯爾克孜族至今還有馬上摔跤,參賽的竟是老年婦女。比賽開始,兩位婦女互相施禮,然后策馬向相反的方向馳去,待回轉(zhuǎn)馬頭時,則互為對手了。她們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拉下來,兩匹馬互相追逐,兩個人頭忽而靠在一起,忽而分離,其勇敢與智慧,使人想到古人遺風。
游牧民族早就有婦女摔跤的習俗。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在1280年,蒙古海都王的女兒,成吉思汗的曾孫女艾吉阿姆公主擅長摔跤。她要選擇能夠比她力氣大的人為婿,和她比賽的男子如不能贏她,就要給她100匹馬。就這樣,她獲得了上萬匹馬,后來從遠方來了一位王子,他仰慕公主,帶來了1000匹駿馬與公主比賽摔跤,公主又戰(zhàn)勝了王子,這是游牧民族婦女勇悍的記錄。
我國游牧民族有賽馬的習俗,主要有快馬賽,走馬賽和馬術等??祚R賽主要比馬的速度,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為20至40公里,甚至更長些。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為勝。賽奔馬一般用5歲以上的馬,參賽的人有十來歲的男孩,也有瀟灑勇悍的青壯年,由于不受場地的限制,一般都不限人數(shù)。賽馬開始,幾十名健兒如離弦之箭,消逝于藍天碧野,景象頗為壯觀。另外,還有走馬賽、越障礙賽等賽馬項目。
英雄需快馬,快馬需健兒。在賽馬中,馬與人組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騎手要表現(xiàn)出高超的技藝。選馬首先得慧眼獨具,選擇俊逸超群的駿馬;其次還要對駿馬舉行調(diào)練,熟諳馬的習性。賽馬前一月,要舉行“吊馬”,使馬耳如竹削,身瘦有神。賽馬前,有的地區(qū)或民族,要將駿馬的馬鬃扎起小辮兒,修束尾巴。扎馬鬃是以防馬鬃擋住馬的眼睛,修束尾巴是為了減少馬車奔跑時的阻力,有的在修束馬鬃和馬尾時要摻上各種顏色的布條,不同顏色的布條還可以作為區(qū)別馬的標志。賽馬前,要洗刷馬的軀體,給馬帶上銅鈴或彩綢項圈,使馬精神抖擻,煥然一新。
要騎在馬上風馳電掣般地飛跑,騎手的服飾必須輕而軟。輕是為了減少重量,軟是為了吸汗,因而騎手所著的袍子要比平常穿的短些,還要緊身,以減少阻力。騎手一般要穿比較軟的鞋,靈巧輕快。他們的衣服不僅顏色鮮艷奪目,而且在衣襟、袖口、褲角上都繡有精美別致的裝飾圖案,有的圖案具有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特色,有的則別出心裁。騎手所戴的帽子也各呈風采,有圓帽、尖頂帽、箕帽等。
賽馬會要頒獎,可獎衣物、牲畜、銀兩。在游牧民族看來,“9”為吉祥數(shù)字,歷史上的賽馬會以獎勵9只駝羔,9匹馬駒,9只羊羔為最高。
剛?cè)嵯酀榴R舞
在草原人們的觀念里,馬是吉祥的化身,興旺的象征,因而馬步成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內(nèi)容。蒙古族地區(qū)流行著“牧馬舞”、“厄拉特走馬舞”、“祭馬舞”等,主要就用的是馬步,即用舞蹈步伐模仿馬的各種姿態(tài)和動作,其動作包括輕騎馬步、奔馳馬步、刨吸馬步、技巧馬步等。舞者有時模仿牧人騎在馬背上,舒緩輕松地前進;有時模仿牧人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縱馬奔馳;有時模仿馬在行走時,被意外驚嚇而躲閃;有時摸仿駿馬有如風馳電掣般地飛騰。僅以手的姿勢而論,就有勒馬、揚鞭、提鞭、繞鞭、套馬式、牽馬式、拴馬式等多種動作;腿的動作更是靈活多樣,有左右翻騰跳、躍馬大跳、勒馬仰身翻、空中大馬轉(zhuǎn)等。
除了馬步之外,草原舞蹈還常用肩部的動作,因為騎馬民族在騎馬、套馬、剪羊毛、擠奶摔跤等動作時都要動肩。流行于鄂爾多斯高原的《盅碗舞》、《筷子舞》,肩部的動作就非常有特色。
游牧民族的
祿馬風旗
時至今天,在鄂爾多斯高原還保留著供奉祿馬的習俗。這可以說是蒙古族馬崇拜的遺跡。在牧人住宅的前方約5米處,插有一根或兩根旗桿,當?shù)胤Q為“瑪尼洪桿”。桿上有一圓形木座,木座上插一長矛或三叉,蒙古語稱為“蘇魯錠”。木座下延尺余的橫桿上有一小棍,小棍的兩端各插祿馬風旗,蒙古語稱之為“黑毛力”。“黑”,蒙古語原為“空氣”、“紫氣”之意,“黑毛力”意即為運氣之馬。每年正月初一,每戶人家都要在自家門外供奉祿馬的泥臺之前舉行儀式,以示新年來到。此外還要向成吉思汗陵園的方向高舉天燈,叩頭禱告,希冀新的一年人畜無病無災,國泰民安,大吉大利。鄂爾多斯供奉的祿馬旗與西藏的風馬旗相同,中間為《白馬馱經(jīng)圖》,四角印有龍、鳳、獅和迦樓羅神鳥的圖案。
至今尚懸掛祿馬風旗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有這樣的習俗。家中長輩過世,要在7天或21天內(nèi)將祿馬降下。如果主人之下的小輩過世,則不必降下祿馬,每年過春節(jié)時要將祿馬更新,如果娶妻生子增添入口,也要更新祿馬。人們除將祿馬旗懸掛在旗桿上外,還可以拿到高山上迎風揮灑,以希冀自己有好運。新生兒出生時更新祿馬,則表明新生命的誕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