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三好學生”評選的功利性越來越強。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地方“三好學生”評選出現了偏差,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三好”標準在某些評選者眼中異化成了學習成績“一好”,“三好”儼然成了高分數的代名詞。這無疑與素質教育的宗旨、“三好學生”的評選初衷背道而馳。
比“德智體三好”變“一好”更讓人失望的是,由于“三好學生”被賦予了加分、保送,優(yōu)先錄取的待遇,“三好學生”也成了決定學生前途命運的重要依據。由于評選標準科學性不強,評選機制粗放,監(jiān)督機制沒有同步跟進,導致本應該廣泛征求師生、家長意見,接受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三好學生”評選,成了權力監(jiān)督的盲區(qū)。在某些地方,“三好學生”甚至成了官員、富商、教職工這些特殊群體子女的專利。本該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三好學生”評選政策儼然成了權力尋租,制度走私的道具。如此“三好學生”評選不僅失去公正要義,教育功能也被異化。
與時俱進調整“三好學生”評選標準,給學生評價注入科學內涵,十分重要。針對學生體質健康下滑,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實際,杭州市評選三好學生參考視力因素,體現了對孩子體質健康問題的重視,打破了“三好”變“一好”的評選潛規(guī)則,值得肯定。
進一步說,原有“三好學生”評選模式不僅體質標準需要調整,學生視力要重視,學生德育、智力評選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作出調整。發(fā)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肯定每位學生的進步,激發(fā)每位學生的潛能,避免學生評價出現偏倚,應該是學生評價努力的方向。
因此,除了肯定杭州市評選三好學生參考視力因素的積極意義以外,我認為,還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在吸收廣大師生、家長、教育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三好學生”評選標準進行全面清理、綜合考量,制定科學全面的評選標準。二是,“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健全評選監(jiān)督機制,把評選程序放在陽光下暴曬,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讓評選結果體現公平正義,激發(f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啟示與思考】
校方要求視力4.6以下的學生不能評選“三好學生”,這在很多家長看來,難以接受,不僅有失教育公平,更有很多弊端,會將很多學習成績優(yōu)異,但視力不達標的孩子擋在“三好學生”評選之外,使孩子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出現微妙變化。而且這樣的標準一旦成為今后評選的“常態(tài)”,那造成的后果往往很嚴重:其一,打擊一部分孩子學習積極性,給他們學習的“熱度”潑一盆冷水,使孩子就此“淪落”,自暴自棄,成績大幅下滑。其二,催生視力下降明顯但想被評為“三好學生”的孩子選擇視力矯正手術,這樣做無疑承擔很大的治療風險。
除此之外,這條評選標準最為外界所詬病的一點,就是一些學生視力“不過關”有遺傳和社會因素存在,如果校方不考慮這些,就把他們劃為不具備評選“三好學生”資格的行列,是不是顯得缺少人性化,過于冷酷無情?
那么,校方此舉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答案是否定的,也有“利”的一面,乃利弊皆存。此“利”在于可以保護學生視力,防范學生視力下降?,F在很多學生在視力保護上缺乏清醒認識,不良坐姿,上網玩游戲,加上一些學習負擔,造成他們很小就成為“近視眼”,這對以后的學習工作往往會產生不利影響,而評選“三好”,將“視力”作為“門閂”,拒視力不達標的學生于“三好學生”大門之外,無疑會起到很大“警醒”作用——只有注意視力保護,才能具備評選資格。
所以,對于校方制定的三好評選視力標準,公眾從利弊兩面看為宜,如果單從“利”或者“弊”一面看,注定有失偏頗。
從教書育人的角度看,校方為保護學生視力制定此標準,不失為一件好事,但也應考慮人性化,教育公平,只有兩者兼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規(guī)定既屬關心又“不失公平”,如此,才是對學生最大的“正能量”教育“灌輸”,否則,只側重一面,忽略其他,也有違中國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孩子的初衷。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