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特別強調說:“我鄭重地向大會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來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
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強盛和百姓的幸福,是毛澤東畢生的理想與心愿。為此,毛澤東一生心系百姓、相信百姓、依靠百姓,百姓的苦與樂、悲與喜、榮與辱,都令他魂牽夢縈、傾盡心血。
謝春濤說,作為黨、軍隊、國家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毛澤東都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始終如一地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根民眾、以民為師,把人民當作上帝。
“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這是毛澤東在接見國民黨起義將領鄭洞國時,就他“你的馬列主義為什么學得這樣好”的提問作出的回答。
毛澤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今天,翻開《毛澤東選集》,可以看到其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等“社會調查”和“訪貧問苦”的內容開篇,這并非偶然。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是在親身體驗和感受了廣大百姓受壓迫、受剝削的苦難生活與求翻身、盼解放的強烈愿望后,才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與孫中山等許多革命先行者的不同之處,就是在于找到了革命真正應該依靠的力量——廣大工農(nóng)百姓,并在此基礎上和他們融為一體,時時體現(xiàn)著其扎根民眾、情系百姓的歷史情緣,依靠群眾、以民為師的深邃智慧,立足蒼生、魚水情深的博大情懷,質樸無華、終生不變的百姓特質。
在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歷史進程、思考解決中國革命的出路和基本問題過程中,毛澤東提出、建立并逐步發(fā)展成熟了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同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jīng)驗總結。
謝春濤說,這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建立不到30年的時間內,就能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并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煥然一新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怎樣深入工農(nóng)群眾、關心百姓疾苦、切實為民服務,就成為毛澤東終生關注、思考、實踐、探索的核心和焦點。而今,我們黨擔負著實現(xiàn)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新任務,向毛澤東學習百姓情懷,堅持群眾路線,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匯聚起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有著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學不盡的毛澤東
在井岡山時期,在黃洋界的荷樹下,原來有一塊小草坪,每當毛澤東和戰(zhàn)士們挑著糧食從寧岡登上黃洋界在草坪上歇腳的時候,戰(zhàn)士們總是喜歡圍坐在毛澤東身邊聽他講革命道理。有一次,他問戰(zhàn)士,站在荷樹下能看多遠。有的戰(zhàn)士回答說:“站在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說:“可以看到湖南。”毛澤東接著大家的話說:“對,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