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改革的內(nèi)容涉及經(jīng)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在諸多改革中,司法改革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從黨的十五大以來,司法改革就被納入改革的議事日程,司法改革正由淺入深、由易至難逐步穩(wěn)健推進。實踐表明,我國的司法改革之路已經(jīng)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目前正在向縱深發(fā)展?,F(xiàn)在我們較之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于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xiàn)。以下結合《決定》內(nèi)容,談談本人對深化司法改革的認識。
一、如何理解司法改革和其他改革之間的關系?
總體上說,各項改革應當齊頭并進,統(tǒng)籌兼顧,協(xié)同發(fā)展,但我認為,各項改革都要貫穿一條主線,這就是要依法進行改革,要通過法治的改革來推進其他領域的改革。只有用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司法作保障,其他的改革才能有序推進,才能將改革的試錯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將改革的紅利最大化地釋放出來。法制規(guī)劃了改革,司法保障了法制。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從事我們的這種進入深水區(qū)的改革,用法制來排除一切橫亙在改革路途中的阻力和障礙。就其本質(zhì)而言,乃是用法制凝聚改革的共識,用法制贏得全體人民對于改革大業(yè)的參與、支持和擁戴,這也是在改革中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體現(xiàn)。
二、為什么要進行司法改革?司法改革的方向何在?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治國目標。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階段性特征。目前我國的法制建設已經(jīng)完成了其初級階段的任務,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現(xiàn)在的關鍵在于真正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樹立法治的權威,樹立人民對于法律的信仰,切實做到依法治國。能否做到依法治國,成為我國能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指標,成為我國在2020年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關鍵因素。
我國目前的司法為貫徹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解決糾紛,構建和諧社會,保障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的司法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敗的現(xiàn)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民群眾對司法日益增長的期待還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這些問題的造成,固然有多方面的成因,但司法體制和司法機制的不完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改善司法狀況,就要正視我國司法體制和機制中存在的諸多缺陷,并針對這些缺陷進行司法改革,從而提升我國的司法層次和水平,最終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憲法目標。
為此,《決定》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高效、權威,是我國司法改革要達到的價值目標;而要實現(xiàn)這樣一個價值目標,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這個改革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我國的司法改革樹立了旗幟,奠定了基調(diào),也決定了基本內(nèi)容。唯其如此,我國的司法制度才能堅實地建立在中國國情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使我國的司法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才能使每一個訴訟案件都能夠達到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