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與“國學熱”的興起相伴隨,中國哲學的研究進一步走向繁榮。通過“讀秀”學術搜索檢索發(fā)現(xiàn),自2000年至2013年出版的書籍中,按照中國圖書分類法歸入作為哲學二級學科的“中國哲學”類別中的學術著作已超過13000種。本文擬選取中國哲學研究中的三個熱點問題作出概要的敘述,以期從一個側面反映新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出土簡帛文獻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熱點
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一直蓬勃開展的出土簡帛文獻研究,是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簡帛文獻研究之所以自世紀之交以來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的“顯學”,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20世紀末在簡帛文獻方面有了新的重大發(fā)現(xiàn)。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了800余枚戰(zhàn)國竹簡;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入1200余枚戰(zhàn)國竹簡。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包含照片和釋文的《郭店楚墓竹簡》,上博簡則在進入新世紀后陸續(xù)發(fā)布出版,目前已先后公布9批文獻。此后,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世界漢語學界迅速掀起了研究熱潮,大量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
出土簡帛由于為中國古代哲學提供了新的材料,對于推進先秦哲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至少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有助于“走出疑古時代”。現(xiàn)代以來的“疑古思潮”在促進解放思想、努力尋求史料的可靠性方面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疑古太甚”,又難免給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帶來負面影響。出土簡帛否定了儒家“六經”晚出說,推翻了將《老子》推定到秦漢的主張,確定了一些長期被懷疑為“偽書”的文本的真實性,這些顯然有利于真正“走出疑古時代”,在更為信實的文獻基礎上書寫新的中國古代哲學史。
其二,有助于重新把握早期儒道關系。儒家和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主干,對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是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學界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儒道互黜”是自原初儒家道家那里就已存在的現(xiàn)象。但作為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老子》——郭店楚簡《老子》甲的相關表述中卻并沒有傳世本《老子》中“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等針鋒相對批評儒家的提法。這就為對早期儒道關系作出新的考察與把握開拓了空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