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離崗的干部稱,15日上午,市里開了常委會確定了離崗干部的年齡:正科53歲以上,副科52歲以上。按這個年齡標準,共有62人需離崗。
15日下午,超“年齡線”的62名干部被召集至市委六樓,市委組織部部長宣布了這一決定。
一位干部說,他覺得“心里很不舒服”,“工作了這么多年提前也不說一聲,就突然‘被辭職’了。”
此次離崗黃驊市紀委監(jiān)察系統(tǒng)參會干部最多。據(jù)一名當事人回憶,共有黃平寨、馬振橋、劉致訓、陳玉海、孫家海、秦鳳玉、魏學平、張建明等9人。
提前離崗后,市委給每人提三級工資,大約每月多一百六七十元。岳勇稱,提工資是有嚴格的程序的。這樣被免去職務又提了三級工資,岳勇覺得這是市委為了避免大家不同意的辦法。
但現(xiàn)場仍有三個人堅持沒有簽自愿辭職的表格。
據(jù)了解,當時沒有簽字的是,衛(wèi)生局副局長、婦幼保健院院長田桂秀、審計局局長劉學文,市審計局副主任科員吳從海三人。
“其實簽不簽字是一樣的。”一位干部說,2003年行政體制改革時,也有被免去的干部不愿簽字,但后來都已經(jīng)有人代替了他的位置,最后成了一個笑話。
有多名干部反映,下午開完會,他們回到單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歡送會等著了,單位領導說了幾句“辛苦”、“兢兢業(yè)業(yè)”、“高風亮節(jié)”之類的客氣話,就要求他們將辦公室鑰匙交出來。
“土政策”并無法律依據(jù)
《公務員法》沒有“提前離崗”的相關規(guī)定。專家稱,中央精神是不鼓勵提前離崗的。
“這就相當于免職啊,像犯了錯誤一樣。”11月15日下午,趙印華(化名)雖然簽了字,但還是覺得不滿。
趙印華提出,黃驊市此次讓領導干部“提前離崗”,不是各地常見的“領導干部退二線”傳統(tǒng)措施,而是完全有悖公務員法的做法。而且他認為,這樣臨時動議任免干部,不符合干部管理制度。
1982年之前,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實行職務終身制。1982年,中央作出《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建立了干部離休退休和退居二線(包括當顧問和安排榮譽職務)的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退居二線是干部終身制改革中,為老干部保留的一點特殊待遇。北京大學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介紹,到1992年,過渡階段就結束了。
公務員“提前離崗”是在國家確定的黨政機關機構改革期間的一項特殊人員分流政策。在黨政機關機構改革、精簡人員、“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yè)化)時常用的做法。
王文章介紹: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機構改革以來,許多縣一級黨委和政府皆遵循一不成文的規(guī)則:科級干部滿53歲則須讓位退居二線,實際上就是回家賦閑,到退休年齡(男60歲,女55歲)時再辦正式退休手續(xù),7年白拿工資占編制不干活。這其實就是提前離崗退養(yǎng)。
但王文章指出,“提前離崗”既非退休,也非提前退休,這些政策大都是各地黨政命令,沒有法律依據(jù)。
《公務員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務員的退休事項和條件,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而并沒有“提前離崗”的說法。而在第十三條公務員享有的權利中明確規(guī)定:非因法定事由、非經(jīng)法定程序,不被免職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