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很不尋常的會議。大家都記得,在粉碎“四人幫”、結束持續(xù)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百業(yè)待舉。廣大干部和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方針和政策,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中國從危難中重新奮起。但是,這種要求和愿望遇到嚴重阻礙,黨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xiàn)徘徊的局面。中國面臨一個重大歷史關頭。
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鄧小平同志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fā)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為全會確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認識和新決策奠定了重要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并將貫穿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部進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后,我們黨在各條戰(zhàn)線的實際工作中正本清源,有步驟地解決建國以來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地闡述許多從實踐中提出的有關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問題。為了正確地貫徹解放思想的方針,旗幟鮮明地重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強調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現(xiàn)代化事業(yè)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大力推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農村改革率先展開。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開始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標志著我們黨恢復了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
一九八二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新時期的前進方向。一九八七年,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思想,系統(tǒng)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十二大以后改革開放全面展開,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國際發(fā)生嚴重的政治風波。在這個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國家的獨立、安全和穩(wěn)定,毫不動搖地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繼續(xù)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勝利地經受住了一場政治領域風險的嚴峻考驗。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fā)表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十四大后,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全面深化經濟改革,并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向前發(fā)展。在加強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新的重要進展。一九九七年,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并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確定了跨世紀發(fā)展的宏偉藍圖,明確回答了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國怎樣繼續(xù)前進這個重大問題。一九九八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我們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huán)境中保持了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局面,經受住了一場經濟領域風險的嚴峻考驗。同時,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軍民協(xié)同作戰(zhàn),奪取了抗洪搶險的偉大勝利,又經受住了一場來自自然界的風險的嚴峻考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二十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活動的二十年。二十年來,在建國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們又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
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