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眾工作就要以心換心,否則肯定做不好工作”
在葉金仙眼里,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愿意一心一意地付出。為此,有人覺得她“傻”,她卻不在意:“做群眾工作,就要以心換心。要是總怕吃虧,肯定做不好工作。”
正因如此,盡管葉金仙多年來面對的不是“燙手山芋”就是“爛攤子”,而她總是樂此不疲。
在農(nóng)村,收農(nóng)醫(yī)保費是件麻煩事。在呂山店村,大部分青壯年村民外出經(jīng)商務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每年收農(nóng)醫(yī)保費,需要花大量精力。起初,很多村民不了解農(nóng)醫(yī)保的好處,不愿意參保。有段時間,葉金仙一進村民家門,村民就覺得她又來要錢了。
一次,葉金仙到章大伯家收醫(yī)保費,老人態(tài)度十分強硬,任憑她怎么勸說,回答就兩個字:“沒錢。”這時,葉金仙看到客廳桌子底下放著幾筐獼猴桃。“大伯,你這獼猴桃賣嗎?”葉金仙笑著問。“賣不出去?。?rdquo;章大伯嘆息一聲。“那你賣給我吧。”葉金仙說,章大伯卻不好意思了,堅持要送給葉金仙。
葉金仙拿過15斤獼猴桃:“這獼猴桃就算賣給我,錢我給你墊付醫(yī)保費,你看怎么樣?”老人想了想,終于答應下來。第二年,章大伯騎三輪車不小心翻車,腿部嚴重受傷,看病住院花去1萬余元。由于參了保,得以報銷四五千元醫(yī)藥費,他激動地對葉金仙說:“幸虧當初聽了你的話!”
對那些長期外出的村民,葉金仙一個個打電話動員參保。有些人一時半會回不來,她就先墊錢。2011年,農(nóng)醫(yī)保收取標準是每人每年100元,葉金仙墊了5000余元。去年,葉金仙墊了7000余元。有的人心細,記著自己欠的賬,回來就還了;有的人忘了,欠了幾年都沒還。
“有些人說她傻,但我知道,我妻子做事很投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丈夫鄭學勤說。
“家人支持我的工作。到鎮(zhèn)里加班,無論多晚,丈夫都騎摩托車送。”葉金仙說,兒子5歲時,她開始擔任鄉(xiāng)鎮(zhèn)干部,每逢加班,丈夫和兒子只能到外面餐館吃面條。如今兒子已27歲,在當?shù)匾患移嚻髽I(yè)工作。“作為妻子和母親,我虧欠他們太多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