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我們派出所沒有辦理一起非轉農,對這個問題有十分嚴格的限制……”該民警告訴記者,由于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大多數人覺得擁有一個農業(yè)戶口更實惠些;于是乎,一股“非轉農”的熱潮在近年開始蔓延。對此,公安機關辦理“非轉農”十分審慎,把關嚴格。一般來說,“洗腳”進城的農民要恢復農民身份,首先要征得所在村委會同意。其次,在轉入的所在鄉(xiāng)村至少有10—15人同意。同時,辦理“非轉農”還有夫妻需一方是農業(yè)戶口或父母為農業(yè)戶口,居住農村,身邊無子女,生活無法自理等方面的“門檻”限制。
采訪中,荊州市公安局戶政管理科的恢科長介紹,目前,國務院、公安部正在積極醞釀出臺新的戶籍改革方案,擬逐步取消“二元制”戶口性質,統(tǒng)一實行居民戶口。全國已經有10個省開始實行戶籍管理一元化,取消了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戶口的管理制度。居民戶口管理工作制度是全國戶籍管理制度的一個發(fā)展大趨勢,不可否認的是,短時間全面消除城鄉(xiāng)差別是不可能的,全面消除依附在戶籍管理上的各種利益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專家稱超七成農業(yè)流動人口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論壇上,記者采訪了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司長王謙。他說,調查表明,七成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在城市落戶。
曾被萬千農民夢寐以求的“農轉非”,如今為何遇冷?
核心觀點
觀點一:農業(yè)流動人口不愿“農轉非”,針對的只是中小城鎮(zhèn)的戶口,而非大城市。
觀點二:新生代流動人口追求的不是戶口轉變的“形”,而是公共服務的“實”。
觀點三:重點任務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在地區(qū)間的差距。
一問——為何不愿放棄農村戶口
大城市難落戶,想保留土地
記者:流動人口不愿放棄農村戶口是不是擔心出現“兩不落”的情況,既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又失去了土地和宅基地的基本保障?
王謙:農業(yè)流動人口不愿“農轉非”,針對的只是中小城鎮(zhèn)的戶口,而非大城市。調查顯示,有意愿落戶城市者中,70%的人口希望落戶大城市。
影響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fā)展狀況。進入21世紀,人口流入重心由珠三角北移到長三角。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流入人口規(guī)模增長最快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蘇州。
人口大量涌入給大城市的管理帶來難題。為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協調發(fā)展,政府一直希望引導農業(yè)轉移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轉移。制定相應落戶政策的原則是,優(yōu)先落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逐步放開大城市落戶條件,不斷完善特大城市落戶政策。
大城市落戶難,沒有城市戶籍,流動人口難以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和政治權利。全國第三次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揭示,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醫(yī)療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等社會保障享有程度,遠低于同齡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他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程度,也遠不及城市和農村居民。更為嚴重的是,超過2000萬的流動兒童在流入地還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學的權利。
中小城鎮(zhèn)可以落戶,但城市的公共服務吸引力不夠。相比之下,不斷推進的農村土地政策改革,很大程度上使得土地和宅基地成為農民的基本保障、長遠利益。調查顯示,不愿意“農轉非”的流動人口中,35%的人是想保留土地。愿意“農轉非”者,35%的人不愿意交回承包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