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松: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比較研究(3)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楊奎松: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比較研究(3)

核心提示:文章整理自楊奎松先生在北大博士生聯(lián)誼會上的講座——“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比較研究”在另一方面,毛澤東與蔣介石的不同之處,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兩個人的成長和成功。蔣介石到臺灣實行的其實還是威權統(tǒng)治,只是這種威權統(tǒng)治只是著重于政治和軍事,并不去干預經(jīng)濟。

(1)蔣介石:多疑導致“中山艦”事件

蔣介石因過度自尊而導致的過度敏感的例子很多,他自己在日記中就常有反映。有很多事情,本來未必與他有直接的關系,僅僅因為他的自尊心太強,內(nèi)心里又缺乏自信,以致疑神疑鬼,認為是別人在背地里講他的壞話,想整治他,結(jié)果他就往往會做出相當激烈的反應。比如蔣介石與中共決裂的中山艦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件事情過去從來沒有人說得清楚。直到80年代一直還有人在研究。大陸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件事是蔣介石蓄謀的,而國民黨的史學家則認為是共產(chǎn)黨和俄國人要綁架蔣,蔣沒辦法才決心利用這事件懲治共產(chǎn)黨和俄國人。隨著80年代以后人們對政治歷史的研究心態(tài)日漸平和,再加上大量史料得以披露,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造成中山艦事件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還在于蔣介石因自尊而導致的多疑。用當年在蔣身邊工作的俄國顧問的話來說,就是蔣的自尊心強到了嚇人的程度。中山艦事件,簡單說起來,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調(diào)走了一個與蔣介石關系非常好的顧問,接替他的顧問對蔣明顯地不夠尊重,對蔣的主張動輒設置障礙,并且有意削弱蔣手下的軍隊。這使得蔣非常緊張和憤怒,認為這是有意要搞他。于是,他想與當時國民黨的領袖汪精衛(wèi)聯(lián)手擠走這個顧問,但他后來發(fā)現(xiàn)汪精衛(wèi)和這個顧問竟也一個鼻孔出氣,甚至有愿意讓蔣出國的意向。種種可疑的事情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他得出一個結(jié)論,認為汪精衛(wèi)與蘇聯(lián)顧問合在一起要整他。正好1926年3月19日國民革命軍最好的一艘軍艦中山艦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被海軍局派往黃埔軍校所在地虎門附近水面去執(zhí)行緝私任務。當天下午海軍局得知蘇聯(lián)顧問要用該艦,又得知蔣恰在廣州,于是便請示蔣可否將中山艦調(diào)回來。這就導致蔣疑心大發(fā),最終懷疑是汪精衛(wèi)和俄國人是想要利用中山艦把他綁架到莫斯科去。于是,蔣怒不可遏,反復思量,最后下定決心利用手中的軍權,調(diào)動軍隊發(fā)動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政變。

蔣介石的這種敏感、自尊、多疑早在他跟孫中山時就表現(xiàn)得很突出了。孫中山對蔣很器重,把蔣介石看成是軍事上的干才,任命他到前線當參謀長。蔣介石卻因為與前方將領鬧矛盾,前前后后跑了十幾次之多??偸菍O中山一個電報,蔣介石去了;去了不久,他說也不說就跑回上海去了;孫中山急了,再寫信勸讓他回去,他礙不過孫中山的勸說,只好又到前線去;去了又出問題,又是轉(zhuǎn)身就跑。如此反復,有十幾次之多。蔣介石為什么要跑,一個根本上的原因,就是他受命于孫中山,職位很高,前方將領卻不把他放在眼里,因為他手里沒兵。這無論如何讓蔣面子上受不了。其實“中山艦”事件時蔣介石也是打算要跑的,只是跑到半路上一想,不行!我這么一跑了之,不就正好讓人說我自己心虛了嗎?我又沒做什么虧心事,干嗎要心虛?!何況這個時候蔣介石已不同于當年跟孫中山的時候,他利用黃埔軍校建立起來的第一軍已經(jīng)是國民黨的絕對主力了。蔣介石很難丟掉他的這支看家本錢不顧,讓別人奪了去。因此,蔣介石想明白了之后,馬上就掉轉(zhuǎn)車頭,回到黃埔去連夜布置反擊。結(jié)果是那個蘇聯(lián)顧問被趕走,汪精衛(wèi)也被擠去歐洲養(yǎng)病,自己奪了黨政軍大權。

(2)毛澤東:沒被教授“當人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毛澤東。毛澤東同樣是自卑感和自尊心并重的人。1936年他在陜北和斯諾談自己的經(jīng)歷的時候,特別提到過一件事情。那是1919年,他經(jīng)李大釗的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負責登記來圖書館讀書的人的名字。他當時講了一句相當尖刻的話來形容他那時候感受。他說:那時那些來看書的教授們根本就沒有把他當人看。梁漱溟抗戰(zhàn)時期到延安訪問時,毛澤東又提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問梁:你還記得我嗎?梁漱溟搖了搖頭,想不起來。毛澤東告訴他,他當年在北京時曾住在他后來的岳父楊昌濟教授家里,梁漱溟那時去過楊家,是他給梁開的門。而梁當時已是北大教授,自然不會記得這位給自己開門的青年人。毛澤東反復提到這些事情,清楚地顯示他內(nèi)心里對此頗多感慨。聯(lián)想到毛澤東在解放后只對一個大知識分子很好,即章士釗,而對其他大知識分子統(tǒng)統(tǒng)不喜歡,我們就更容易理解毛澤東的這種復雜心態(tài)了。解放后,毛澤東發(fā)動過那么多針對知識分子和所謂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運動,甚至包括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那樣無情,但章士釗和他的后代卻幾乎沒有受到多少沖擊。為什么?就是因為毛澤東對章士釗很有感恩之情。這是因為章士釗早年在毛澤東非常困難的時候曾經(jīng)慷慨資助過他2000大洋,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數(shù)目的錢。只可惜,當年幫助過毛,或者看重毛的這種大知識分子太少了。因此,毛澤東只記住了一個章士釗,而對其他的教授、專家、社會名流印象很不好。毛澤東從自身的經(jīng)歷出發(fā),總是強調(diào)“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和“書讀得越多越蠢”之類的道理,并且總是自詡為“小人物”的代言人,鼓動“小人物”來打倒大人物。當然,我們也不應當回避,這種情況也與當年共產(chǎn)黨人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建國以后,我們經(jīng)常會談論知識分子的地位問題。之所以會談論,就是因為不好擺。我們過去是講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從階級論的角度,知識分子算不得是什么階級。于是就有了“毛”和“皮”的關系問題。知識分子這堆“毛”,究竟是附在資產(chǎn)階級這張“皮”上呢,還是附在工人階級這張“皮”上呢?多數(shù)知識分子當然想要附在工人階級這張“皮”上。問題是,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因為列寧早就講過:知識分子本質(zhì)上是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是服務于資產(chǎn)階級的。你要想改變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就只好去改造它,因為只有改造好了才能使其變成“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3)自卑感導致強烈的自尊心

毛澤東和蔣介石之所以自尊心很強,與二人成長的時代背景也有些關系。因為那個時代的特點,是中國受盡外國列強的侵略、欺壓和凌辱,經(jīng)常都會受到亡國亡種危險的刺激。因此那個時代的許多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人,都有很強的民族主義和悲情意識。毛澤東是如此,蔣介石又何嘗不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會注意到蔣介石國民黨當政時,在處理外交事務上不夠強硬,妥協(xié)退讓,甚至有喪權辱國的做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蔣不愛國,不是民族主義者。從1928年“濟南慘案”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再到抗日戰(zhàn)爭等,我們注意一下蔣的日記,就能夠知道,蔣介石內(nèi)心里對民族和國家的態(tài)度是很清楚的。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在處理和共產(chǎn)國際,特別是和俄國人的關系問題上,曾經(jīng)很強勢地堅持過獨立自主。比較一下蔣介石,他在處理與美國顧問的關系時,又何嘗沒有相同的表現(xiàn)?美國總統(tǒng)派史迪威將軍到中國戰(zhàn)區(qū)來做蔣介石的參謀長,史迪威非??床簧鲜Y介石,對蔣不尊重,再加上兩人在如何使用中國軍隊的問題上意見相左,常鬧矛盾。最后史迪威極力想取得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于是把狀告到了羅斯福總統(tǒng)那里,羅斯福也一度想要壓服蔣介石接受史迪威的意見。面對這樣一種巨大的壓力,蔣介石硬是冒著破裂與美國關系的危險將這個四星將軍趕走了。

有一位北大的老師在課堂上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則傳聞。說的是新中國在保衛(wèi)南沙群島的斗爭中,曾經(jīng)不得不從黃海和東海調(diào)艦隊前往南海。從黃海和東海穿過臺灣海峽速度會快得多,否則繞公海就要耽擱很多時間。當時,中共中央在討論要不要冒險走臺灣海峽時,毛澤東說了一句話。他說:沒關系,我相信蔣先生是愛國的。其實,不管我們在過去怎樣講蔣介石是美帝走狗,毛澤東、周恩來他們內(nèi)心里是很清楚的。這位老師講的這個故事未必十分真實,但卻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事實上,1958年第二次臺海危機期間,毛澤東就不止一次地講到過,蔣家父子是愛國的,并且試圖團結(jié)蔣介石,搞聯(lián)蔣抗美。

在這里,我們要強調(diào)一點,對于國家利益的問題,執(zhí)政黨與革命黨由于所處位置不同,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也不一樣,因此,當面對重大危機之際,它們所選擇的作法很可能不會一樣。革命黨可以把口號喊得很高很響,因為它不需要承擔執(zhí)政黨的失敗責任。然而執(zhí)政黨卻有它的難處。我們今天批評蔣介石30年代不該搞“安內(nèi)攘外”的所謂“國策”,這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國家都要亡了,你還要鎮(zhèn)壓異己勢力,豈不是不講民族國家利益?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從蔣介石和執(zhí)政黨當時的立場來看問題,不完成國家的統(tǒng)一,聽任地方勢力武裝割據(jù),甚至你在前面抗戰(zhàn),他在后面乘虛而入掏你的老窩,你又如何集中精力來抵御外侮?這種問題,對于當年許多國家的執(zhí)政黨來說,都是一件很難把握好分寸的事。其實,這里的關鍵還是要看你的這種政策最后是否達到了你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比如,1918年,布爾什維克剛剛執(zhí)政,德國和俄國之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