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糧食與饑餓的題材,我會格外關(guān)注
糧食確實是個大問題。前些天,我看飛機上的一個刊物,上面說我國現(xiàn)在每年進口糧食一千億斤,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從來都不浪費糧食。我之所以這么胖,就是因為有糧食情結(jié)。我每次出去赴宴,菜可以不吃,一看到糧食要被浪費就想多吃一點,盡量減少浪費。結(jié)果,糧食也沒節(jié)約多少,把自己卻吃成了一個胖子。
在政協(xié)文史資料上,我看到糧食部一位老副部長的回憶文章,他從解放初期一直做糧食工作,后來在文革期間做到糧食部副部長,一直在周總理和李先念的直接領(lǐng)導(dǎo)下工作。由此,激發(fā)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
在1960年,湖北省全省的屯糧只有一天,眼瞅著幾百萬市民,還有多少萬的產(chǎn)業(yè)工人,馬上就要沒米下鍋了。這時候,長江里正好有一艘從重慶開往上海的運糧船,當時的湖北省委書記帶著人就把這條船給截了。這事報到了周總理那兒,周總理拍案而起,勃然大怒,隨即派那位糧食部副部長立刻處理湖北的糧食問題。當時的湖北省委書記,連著三天,除了上廁所以外,始終陪著這位糧食部副部長,并央求這位副部長就當?shù)厝奔Z的嚴重狀況,給出出主意。后來,這位副部長幫他們?nèi)ソ鹘杓Z。江西那邊說,我們也沒糧,如果你們要借糧,必須秋天還,并且是現(xiàn)在借一斤,秋天還一斤半。最后,湖北這邊還是從江西借到了大概幾百萬斤的糧食,以解燃眉之急。這就是當時的狀況。
在這位糧食部老副部長的回憶錄里面也提到,困難時期對中國糧食貢獻最大的是江西省。江西省每年都為國家貢獻出多少億斤糧食來。據(jù)說,一次江西省委書記給周總理敬酒,周總理說,我可以喝,但是我喝一杯,你要多拿一億斤糧食。周恩來一連干了三杯,這個省委書記汗流浹背地說:總理,你千萬別喝了,再喝,我們這兒的老百姓也沒有糧食吃了。
在這些歷史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20世紀60年代,我們國家面臨著多么艱難困苦的考驗。同時,也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體制的這種優(yōu)越性,就是明明自家這邊也頂多夠吃三天的糧食,也要拿出一天的糧食來,讓給更困難的兄弟省份。
此外,糧食部的這位老領(lǐng)導(dǎo)還發(fā)現(xiàn),如果出口一噸大米可以換回兩噸玉米和一噸半的小麥。于是,他就跟周總理建議,我們可以不可以考慮出口大米,以換回更多的糧食來。此事得到了周總理的高度贊賞,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的糧食短缺問題。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糧食部門全面虧損,為此,這位糧食部的老領(lǐng)導(dǎo)在中央領(lǐng)導(dǎo)的囑托下帶工作組下去,先到黑龍江,很快就抓到了問題的根本,在一年之內(nèi),全國糧食部門扭虧為盈。
我對糧食問題確實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當過農(nóng)民,知道什么叫“汗滴禾下土”。而且,我覺得糧食具有一種很神奇的特性,它要是沒有的時候,會突然沒有了,到處都沒有了;它要是多起來的時候,好像也很簡單。像現(xiàn)在我的家鄉(xiāng)那邊,畝產(chǎn)小麥高的可以達到1500斤,小麥收割之后,馬上套種玉米,又可以達到1500斤,就是一年兩季,畝產(chǎn)可以達到三千斤糧食?,F(xiàn)在,一畝地相當于以前十畝地的產(chǎn)量。當然,這個代價就是現(xiàn)在的糧食大量地使用化肥,各種高產(chǎn)品種產(chǎn)量高但都不好吃。
現(xiàn)在很多人在追求高消費:香車寶馬、豪華住房、時髦服裝??墒?,當你三天不吃飯以后,就感覺到這些東西沒有任何用處。當你五天不吃飯的時候,你感覺到什么東西都沒有用處,只有糧食是最珍貴的。由此,我想到一則小時候就知道的故事。洪水來了,一個地主跟一個長工分別躲到了靠得很近的兩棵樹上,長工背著一口袋玉米窩窩頭,地主背著一口袋金元寶。三天以后洪水還沒退,地主望著自己的金元寶跟長工說,給你一個元寶,你給我一個窩窩頭吧。剛開始,這個長工覺得這個買賣好,后來一想,干嗎要給地主窩窩頭,地主餓死以后,金元寶不就全是我的了嘛。那么,等洪水消退之后,這個長工背著老地主扔下的一袋金元寶回去,在日后逃難的時候,也很可能是背著金元寶走了,然后又被另外一個背著窩窩頭的人把金元寶換了去。所以說,圍繞著糧食問題真是可以有很多的思維,可以寫很多的作品。我來到北京以后,每次逛超市,到了糧食市場,就不愿意走了,望著綠豆,豇豆,黃豆,大米,小米,蕎麥等等,各種各樣的糧食,用力一攥,糧食顆粒從手里面流出來的那種滿足感,真是讓人覺得非常幸福。
敏感題材,我將來肯定會寫
關(guān)于敏感題材,比如反腐,我要寫一部描寫貪官的話劇。我要寫一個在過去反腐敗小說里面沒有出現(xiàn)過的貪官形象。讓大家看了以后,會感覺到,這個貪官跟我們每個人都很接近。會讓一些人想到,如果自己處在那個環(huán)境里面,這個貪官就是自己。但是我現(xiàn)在不便于透露太多的細節(jié)??梢哉f,中國的話劇舞臺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貪官形象,起碼沒有一個像我構(gòu)思的這樣一個貪官形象。這個貪官形象是個非常豐富的典型人物,他不像我們想的那種道德淪喪、毫無人性。他跟我們在很多地方很相似,但是在某一個地方,他沒有守住底線。于是,他崩潰了,后悔莫及。他后來寧愿拿出所有的東西,換回當初那種清貧的歲月,但是為時已晚。
創(chuàng)作要與個人經(jīng)驗結(jié)合
你如果將來有志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那么,可以先從自我出發(fā),寫自己的故事,慢慢地,再將別人的故事通過自己的視角表達。我的文學(xué)起步是從河北保定當兵開始的,當時創(chuàng)作了小說《春夜雨霏霏》。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當時自己新婚,而妻子不能隨軍。
1997年到2007年,我曾經(jīng)在檢察日報社供職。在檢察院工作的這十年,確實是我人生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高檢的檢察日報社,我同時獲得了檢察日報社記者的身份,這對我深入到基層檢察院、村莊、工廠,包括了解一個案件整個的法律程序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這十年使我對社會各個方面有了非常深刻地理解。這樣一種思想方面的、眼界方面的開闊和準備,對我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期間,我先寫過一部名叫《紅樹林》的電視連續(xù)劇,后來把它改編成了同名小說,塑造了一個很有個性的檢察官形象,這部作品基本上還是及格的。接下來,我寫了《檀香刑》,它是一部追求民族風格,力避西方文學(xué)影響的作品。
另外,小說里的人物,最容易跟自己家里的人物產(chǎn)生聯(lián)系,就像作品里面的主人公經(jīng)常會跟作家自身產(chǎn)生聯(lián)系一樣。《蛙》里面的那個姑姑,就是根據(jù)我的一個姑姑這個真實的人物創(chuàng)作的,她們有很多相似之處,諸如經(jīng)歷、職業(yè)、性格等方面。這個小說寫出來以后,我曾跟我表弟說,千萬別給我姑看。我姑也知道,如果看的話,會有不愉快,所以她真的沒有看。況且,我這個姑姑還是很開通的,她認為小說是小說,沒有必要非去對號入座。還比如《紅高粱》里面的“我奶奶”,也是來自我的家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