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have to be(不能不)視角下看科學發(fā)展觀的合實踐性
have to be是英文系動詞的客觀性表達,意為“不能不是”、“不得不是”,描述的是一種對客觀存在的必然反映。十六大以來的這十年,我國改革發(fā)展邁上了“三個大臺階”,總體上處于“兩個時期”,但客觀地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從根本上決定了堅持改革開放的極端重要性,也決定了推進改革開放的艱巨復雜性,歸結起來就得出了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結論。換個角度理解,在改革攻堅期和風險凸顯期要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并且取得改革發(fā)展的最終勝利,就不能沒有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就不能不遵循科學發(fā)展觀的實踐要求,否則改革就會陷于停滯甚至倒退。這樣來看,十八大黨章把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為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號召全黨堅定不移地推進科學發(fā)展,與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必須把科學發(fā)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的實踐要求是相呼應的,具有重大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意義。畢竟,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必然會遇到來自思維方法、權力結構、體制機制、歷史沉淀等層面的約束和障礙。因此,以黨內最高法規(guī)和最高規(guī)范的形式明確科學發(fā)展觀在新形勢下的實踐要求,具有不言而喻的規(guī)范和約束意義。具體而言,從經濟社會生活層面看,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為第一要義,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作為基本要求,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tǒng)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而從黨的自身建設層面看,全黨必須堅持以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同時“整體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4]列寧選集(中文第3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5]參見:雒樹剛.人民日報[M].2001-08-10日第二版.
[6]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7]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