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擇?,F象是中國教育身上的一個“毒瘤”,嚴重沖擊教育公平。追究這一問題的責任,源頭在于政府。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辦起所謂重點名校,然后可以發(fā)揮“一石三鳥”的作用:用這個樣本來展示政績、讓官員子女輕松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財政又可以把教育變成收錢聚寶盆。
現在,浙江省大部分縣實現了“零擇校”,既是整個教育回歸本義,更是推進社會公平,維護人民的平等權利。
浙江實現“零擇校”,最大的經驗就是“市委書記、市長不帶頭遞條子”,這就是打蛇打七寸的道理。
擇校問題只是教育頑疾之一,更不是病根。實現“零擇校”過程中,不僅存在反彈的風險,還會帶來新問題。在就近入學、搖號入學的原則下,憑借權錢關系直接擇校的途徑被堵死了,但通過學區(qū)房也能間接實現擇校,其房價也會一路飆升,甚至代價會超過擇校費。毋庸置疑,無權無錢的家庭在學區(qū)房爭奪戰(zhàn)中,必定敗北,抱怨聲會更大。
更重要的是,“零擇校”只是實現了社會階層之間的相對公平,城鄉(xiāng)之間的區(qū)域差距依舊很大。資源匱乏、師資薄弱、設施短缺等,是農村教育面臨的迫切問題。還有很多農村孩子隨父母入城,但由于戶籍等方面的限制,難以享受到城市教育。城鄉(xiāng)差距是義務教育的更大“頑疾”,解決不了這一短板,教育公平只能停留在文件上。
歸根結底,教育“頑疾”是舊有的制度造成的,必須由更完善的制度來改變。通過制度設計,加大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教育資源,并適度向農村傾斜,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城鄉(xiāng)之間、社會階層之間都能享受到基本無差別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零擇校”,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前路漫漫,但必須選對方向。因此,浙江的“零擇校”只是實現教育公平的第一步,讓人看到了希望,亟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但更大的挑戰(zhàn)還在后頭,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