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用詩歌形式對公文作出批示,在古代雖不多見,但也并非獨此一例,《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詼諧六》就寫到了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唐朝的裴谞是個性格開朗,為人風趣,平素喜歡開玩笑的人。他做河南尹期間,有人送來一封公文,誤將投送地址書寫在信封的反面,裴谞拆閱時,天性風趣的他忍不住想開開玩笑,就在來文上批示說:“這畔似那畔,那畔似這畔。我也不辭與你判,笑殺門前著靴漢。”然后將它交給在門外等著回信的走腳送信的漢子,要他將其送還給本人,那漢子看后也笑疼了肚子。又有一次,兩位婦女因為爭奪一只貓而到裴谞那里打官司,她們兩人雖然分別寫了狀子,但狀子內(nèi)容卻一模一樣:“若是兒貓兒,即是兒貓兒;若不是兒貓兒,即不是兒貓兒。”意思是:“如果是我家的貓,那么就是我家的貓;如果不是我家的貓,那么就不是我家的貓。”裴谞還從來沒有看過這么有趣的狀子,于是放聲大笑起來。笑過之后,即在狀子上批示道:“貓兒不識主,傍家搦老鼠;兩家不須爭,將來與裴谞。”意思是:“貓兒認不得主人,跑到鄰居家捉老鼠;兩家都不要爭了,就把它送給我裴谞。”然后,裴谞就讓人將貓兒抱回自己家里,兩位婦女也真的不爭了。 裴谞這兩份十分有趣的批示,決不是好事者的虛構,而是確有其事,因為《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三將其全文收錄下來了,題目分別是《判誤書紙背》和《又判爭貓兒狀》。 簡單有趣的公文批示,結果卻成了詩篇而被《全唐詩》收錄,將其稱為“公文詩”,是可以的。 另外,借用詩歌這一形式對君主進行勸諫,也為古代不少臣民所使用。據(jù)《解文毅公集》卷五《奉敕題虎顧彪圖》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有一次叫翰林學士解縉為一幅《彪虎圖》題詩,圖中畫的是一只大虎領著幾只小虎,相互親昵。解縉思考再三,于是揮毫寫了這樣一首“題畫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解縉為什么要這樣題寫?原來朱棣的三個兒子中,二兒子朱高煦“靖難”中隨軍征戰(zhàn)有功,與一批武臣往來甚密,一心要奪嫡,朱棣也有廢長立幼之意,所以解縉很想借此機會進行勸諫。朱棣看了,果然很有感觸,便命令夏原吉去南京迎回太子朱高熾,太子地位最終得以穩(wěn)固下來。朱高熾即后來的明仁宗。 應制詩多半是無聊的應景文字,但解縉作這首詩,卻因為懂得風雅的真正含義,飽含勸諫的深意,其意義和效果自然完全不一樣。 另據(jù)《資治通鑒》卷一百四記載,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九月,前秦符堅與群臣飲酒,約定每人都要喝得醉倒為止,為此特命秘書監(jiān)朱肜為酒正予以監(jiān)督。秘書侍郎趙整特意作了一首《酒德之歌》,進行勸諫:“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旗),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后則”。意思是:“地上設有酒泉郡,天上垂下酒量旗。杜康善釀美酒,儀狄知道酒能亡國。殷紂因酒喪邦,夏桀為酒亡國。前人的教訓危害,應該成為后人的鑒戒。”符堅見了十分高興,要趙整將其書寫成條幅,作為戒酒之歌掛在大廳里。從此以后,前秦朝廷舉行宴會,飲酒都能按照禮節(jié),每人不超過三杯。 詩能打動人,它的作用也太大了。趙整這首《酒德之歌》和解縉的《奉敕題虎顧彪圖》五言絕句,自然都應該把它們當成二三十字的公文來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