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訴訟獲賠更高
根據(jù)《蒙特利爾公約》,航空公司在接到受害者或其家屬賠償要求后,不管責任歸屬如何,必須無條件、即時向遭受人身傷亡的旅客承擔10萬特別提款權(quán)(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quán)”為單位,2009年底更新的標準是11.31萬個特別提款權(quán),目前約相當于17.01萬美元)賠償,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豁免。
17.01萬美元算是航空公司的絕對責任額度,超出這一范圍的索賠主要取決于提起訴訟的地點。比如新加坡是普通法系,對于索償支持的算法是,賠償旅客如果不遭遇空難,一生中剩余時間內(nèi)可獲得的收入。德國的算法更為詳細,也包括類似精神損失費的賠償項目。比如說,受害者本來是去度假的,或者本來是去干別的事情的,因為空難將所有的度假計劃都打亂了,這些行程也是有一定的價值的,也是可以賠償?shù)?。而美國一些地方,會對責任方過錯懲罰性地索賠。
(圖片:在美國提起訴訟獲賠額度更高。)
比如2000年的新航桃園空難。當年10月31日晚,新加坡航空公司從新加坡樟宜機場飛往美國洛杉磯的SQ006航班在途中經(jīng)停中國臺灣臺北桃園機場時失事,83人不幸身亡。雖然新航很快就拿出了額度較高的賠償方案,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在新加坡或美國提起訴訟,僅美國一家律師事務(wù)所就代理了12起針對新航的索賠訴訟。這些訴訟多以和解告終,不過也有兩起案件進入庭審程序,其中一起是一對遇難夫婦的年幼子女提起的索賠,陪審團最終判新航賠償1500萬美元(1美元約合6.17元人民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