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認定很重要
在空難賠償中,事故責任的認定十分重要。通常而言,每位乘客購買的機票中,就含有航空公司投保的責任險,一旦出了事故,航空公司按照《蒙特利爾公約》對乘客進行賠償,而只要航空公司購買了相關保險,出錢的就是保險公司。比如新航的桃園事故中,一部分賠償就是由保險公司承擔。
新航桃園事故中,SQ006航班在起飛時誤入一條正在整修的跑道,待到飛行員發(fā)現(xiàn)時為時已晚。確認事故責任后,新航很快就表示承擔全部責任,提出向每位遇難乘客家屬賠償40萬美元,每位傷者賠償2萬美元。而根據(jù)當時仍有效的航空旅行國際公約《華沙公約》,最高賠償金額僅相當于每位乘客7.5萬美元。乘客可尋求更高的賠償,但必須證明過錯在于新航。一部分乘客接受了新航的賠償方案,但至少有44名遇難者的家屬提起索賠訴訟。
(圖片:確認空難事故責任方十分重要。)
除了起訴航空公司,機場、飛機制造公司等相關方也經(jīng)常成為被起訴對象。比如桃園事故中,到了2002年10月底,也就是兩年訴訟時效即將到期時,媒體報道,遇難者家屬在美國和新加坡提起的索賠訴訟超過100起,被告包括新航、臺北機場,因SQ006航班由一架波音747-400型客機執(zhí)飛,空客也在被告之列。
1997年,新航子公司盛安航空一架從雅加達飛往新加坡的班機在印尼境內(nèi)飛行時解體,機上104人全部遇難。一些遇難者家屬也在美國不同的州發(fā)起訴訟,其中一起陪審團判定飛機零部件制造商派克漢尼汾的產(chǎn)品有缺陷,賠付三名死者的家屬4360萬美元。
劉林指出,索賠的法律依據(jù)十分復雜,不是說簡單地根據(jù)《蒙特利爾公約》或者某國相關法律里某一條去索要就可以。為了盡可能達到利益最大化,就要盡可能找到更多的法律依據(jù)。每個法律依據(jù)的條件都不一樣,那么在每一個依據(jù)下都要寫清楚,為什么這個條件滿足,受害者會拿到什么樣的索賠。不見得用一個法律依據(jù)就能得到所有賠償,如果將所有的損失放在一起,就會得到數(shù)額較大的賠償。(完)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