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落地”:亟待制度化頂層設計
近些年,一些部門陸續(xù)進行了“三公”公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有些公開的項目籠統(tǒng)、抽象,公眾很難看懂。
“自體監(jiān)督,其局限性顯而易見,由于缺乏外在的監(jiān)督壓力,監(jiān)督效果大打折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三公”公開,人大要擔負起監(jiān)督職責,對于“三公”經費的預算、決算審計予以介入,對“三公”消費的真實性、實效性進行質詢。
此外,目前《預算法》剛性不足,很容易成為約束力低下的一紙空文。因此,加快《預算法》的修改,明確具體地劃定合法與非法的界限,進而成為各級財政開支的“緊箍咒”,已成當務之急。
“目前,對‘三公’經費的概念、界限還有爭議。例如,執(zhí)法車輛算不算公車,該不該納入車輛購置與運行費?”一直關注“三公”公開的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三公”公開從中央單位到覆蓋至基層政府,亟待制度化頂層設計,解決爭議,明晰“三公”公開的具體內涵和界限。
專家指出,當前除了要加大公開力度,還應在細化公開內容、強化財政資金監(jiān)管上下功夫。對此,此次國務院也在通知中明確要求,2013年要進一步細化公開中央部門“三公”經費;“三公”經費預算決算總額和分項數(shù)額增長的中央部門,要細化說明增長的原因;要細化中央部門2014年預算編制,將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細化公開為購置費和運行費。
“無論是推進財政信息的全公開,還是強調財政公開要亮‘細賬’,核心都是推進建立節(jié)約型、廉政透明的服務型政府。”白景明指出,推進財政信息公開,讓群眾監(jiān)督對政府花錢形成壓力,在當前財政收入低增長形勢下,有助于更好地把錢花好花到實處。(記者 楊 亮)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