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1個月公積金1萬多元,是不少人1年甚至數年的繳存額,100萬元的余額更要羨煞旁人了。這么繳存符合規(guī)定嗎?根據我國《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吉林煙草員工的繳存金額遠遠超出了規(guī)定。
如今,超額的部分被清退了,但正如人們所質疑的,對如此惡劣的超額繳納行為難道清退就能了事嗎?把不該得的錢或者多拿了的錢還回去,難道也算一種懲罰?在分析一些違法違規(guī)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時,我們往往會提及“違法成本太低”,之于此番事件,若真是清退之后便不再追究,豈不是一點成本沒有?這又是怎樣的示范作用?
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一種社會性、互助性、政策性的住房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設立的初衷是幫助人們解決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問題。換句話說,它的作用更多的是給中低收入者“雪中送炭”,而非為高收入群體“錦上添花”。遺憾的是,時下,一些地方和企業(yè)在落實這一制度時已然背離了其設立的初衷,對低收入者來說,有了它依然可能買不起房,而對高收入者來說,它成了一種額外福利甚至避稅工具。
一些企業(yè)為員工繳納過高公積金的事情絕非個例,媒體也不是第一次報道。在公積金繳存的問題上存在著“肥瘦不均”的現象,“肥的”嚴重超重,“瘦的”營養(yǎng)不良。在一些企業(yè),公積金已然成了實實在在的“隱性福利”,一些人甚至“幸福”得有些離譜——這無疑挑戰(zhàn)著社會公平。
此外,相關部門對公積金繳存工作的監(jiān)管能力和質量有待加強。“煙草公司納稅額占到延邊州的三分之一,其重要地位可能會導致當地政府部門難以查處”——相關舉報人的話耐人尋味。企業(yè)給每個員工繳納的公積金數額都是“白紙黑字”明擺著的,上一年當地的平均月工資也有統(tǒng)計數字為證,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職工公積金的繳存上限其實是不難算出來的,如果明顯偏高,相關部門怎么可能發(fā)現不了,非要等到媒體曝光后才出來回應、處理?
正如媒體評論的那樣,如果有法不依,有令不行,任憑這種現象發(fā)展下去,不僅會給國家?guī)頁p失,也將會嚴重影響社會公平公正。吸煙有害健康,只因煙草里面有巨大的毒素“尼古丁”,而這個巨額公積金的問題,也恰如煙草行業(yè)中的“尼古丁”一樣,傷害的是社會的公平和政府的公信力?,F在這些龐大的國企如同怪獸一般,依靠培養(yǎng)自己的“老子”和地方政府查處顯然無濟于事,而要清除這種“尼古丁”,看來有必要請國家相關部門親自出馬了。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