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市長在談到行政效率與廉潔時表示,“(我)每天10-15斤的文件,當天批完,從來不過夜”,他稱遵循行政審批的標準公開化、透明化,是政府信用建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并認為“提高辦事效率,是公職人員的天職”。
市長的敬職敬業(yè)精神讓人敬佩,而且希望以身作則,促進行政審批效率的提高,這點也值得欣慰。
不過,欣慰之余,不免要問:市長緣何每天要批如此多的文件?這說明需要政府審批的項目很多,需要行政許可的項目不少。政府沒有真正為市長簡政放權,一些需要市場、社會發(fā)力的手,還錯裝在了政府的身上。
李克強總理承諾,“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審批事項”,不久前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了133項行政審批項目。但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僅需要中央政府作出表率,地方政府也應當及時跟進。
首先,地方政府應及時跟上簡政放權的步調,及時出臺時間表。目前廣東和新疆兩省區(qū),分別提出至2015年壓減40%、35%以上的現(xiàn)存行政審批項目。大部分省市區(qū),還沒有拿出減少行政審批的具體方案和明細規(guī)劃,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需要加快步伐。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應及時公布“保留”項目清單,讓行政權力“曬”在陽光下。
其次,減少行政審批,應該觸及更多的領域、擴大調整范圍。就目前情況看,最新一輪取消和下放最多的審批項目,集中于市場準入類項目,資源配置特許權和投資項目審批兩類項目調整最少。
實際上,很多審批項目本來就無必要,但是普通民眾對此缺乏直觀的印象。市長每天批15斤文件,很形象,很生動,也讓公眾看到了“簡政放權”改革的必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