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冤案形成,即使出現(xiàn)了足以推翻判決的新證據(jù),糾錯竟也是阻力重重,原因何在?
據(jù)新華社報道,浙江的張高平、張輝“叔侄冤案”歷經(jīng)近十年,前不久終于平反。近日,參與“解救”叔侄倆的一名已退休檢察官,向媒體講述了整個翻案過程。讓人再次感受到這樣一起并不復雜的冤案,糾錯過程卻是異常的艱難。
2004年判決的這起冤案,當初判決有罪的證據(jù)明顯不足:死者指甲里的DNA與張氏叔侄不匹配,警方?jīng)]有找到任何物證痕跡,兩個嫌犯的口供相互矛盾……如果司法機關能嚴格堅持《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無罪推定”“罪疑從無”,有一個證據(jù)存在疑點,就不應該定罪。但正是當?shù)毓珯z法機關的層層失守,最終導致冤案的發(fā)生。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旦冤案形成,即使出現(xiàn)了足以推翻判決的新證據(jù),糾錯竟也是阻力重重。
張高平在服刑地不斷申訴,甚至感動了石河子市檢察院駐監(jiān)檢察官張飚。石河子市檢察院調(diào)閱材料后,也發(fā)現(xiàn)了幾個疑點,隨后多次向浙江發(fā)函,但多年石沉海底。
2008年,河南馬廷新案全國轟動,牽出了“獄偵耳目”袁連芳。離奇的是,當初在“叔侄冤案”一審有罪判決中,26條證據(jù)幾乎都是事發(fā)前后的間接旁證,只有這個“袁連芳”的證詞稱:張輝在看守所里自稱曾奸殺過一名女子。
那么,浙江警方,以及為袁“立功”減刑的法院,不可能不知道;既然袁已參與制造了一起冤案,那么理應對于涉及他的其他案件主動進行復核,勇于承認錯誤,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否則此案2008年就應該平反。相反,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石河子市檢察院核實兩案中的“袁連芳”是同一個人。
但即便石河子檢察院做了大量調(diào)查核實工作,一再給浙江法院、檢察院寄交申訴材料,檢察官張飚甚至還曾親自致電浙江省法院,但都未能啟動再審糾錯程序。
從制度上說,我國的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事實上只以生效判決“確有錯誤”為前提,這有很明顯的主觀主義色彩;從程序上說,一般由司法機關通過書面檢查啟動,沒有當事人律師、證人直接參與的聽證程序。哪些新證據(jù)能證明原判“確有錯誤”,由司法機關,甚至是由原審法院來認定,這就增加了翻案難度。
因此,如果不是新疆檢察官的一再堅持,不是媒體報道的推動,或許這起冤案至今沉冤難雪。現(xiàn)在浙江省公安廳通過官方微博,向當事人及家屬道歉。但是,那些自認為辦案“無懈可擊”的司法人員,至今沒有受追究;一再忽視石河子檢察院遞交的申訴材料的法院、檢察院,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對這起荒唐冤案的糾錯和反思不能就此結(jié)束。需要有對具體人員的問責,也需要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