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老百姓解決溫飽之后,糧倉從來沒有如此高密度地被全國人民關注過,一切只因中儲糧的一把大火。
5月31日,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中儲糧直屬庫發(fā)生火災,78個露天儲糧囤、4.7萬噸糧食過火,明火暗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個小時,直接損失近億元,目前剩余糧食正在處理和轉運當中。據悉,這個國家級糧庫大量儲備糧是直接露天堆放在草圍成的糧囤中,整個糧庫平時儲量只有3至5萬噸,發(fā)生火災時的庫存據說是15萬噸。而整個糧庫只有一個消防水池和一個加水水鶴。面對公眾對于原因的質疑,糧庫副主任羅洪權稱,火災也許是一種意外,因為風太大。
6月3日,黑龍江省公安消防總隊稱,“5 31”黑龍江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火災系“由于穿過金屬配電箱的導線與配電箱箱體摩擦,致使導線絕緣皮破損,短路打火,引燃配電箱附近可燃的葦席和麻袋,進而引發(fā)火災。”
這樣的一個認定,算是給林甸糧倉的這場大火定了一個性,即:意外事故。然而,這樣的一個結局,不免要讓網民群眾們失望了。盡管誰也說不出具體的人物場景情節(jié),但《三國》《水滸》里“火燒烏巢”“火燒新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著名場景,數年前央視熱播劇《天下糧倉》里“火龍燒倉”的故事,不禁讓人對林甸的這場大火浮想聯翩。而聯系到中央巡視組近期剛剛入駐中儲糧,更為網民們發(fā)揮想象力增添了有力的元素。
當然,要把目前官方定性的這么一起“事故”,變成一則大快人心的“故事”,需要更多的證據和細節(jié)。然而,就中儲糧的過往歷史而言,這種素材可謂并不難找。以產糧大省河南為例,自2011年以來,相繼落馬的處級以上干部就包括:原駐馬店直屬庫主任朱群成、原三門峽直屬庫主任姚寶山、原許昌直屬庫主任任國正、原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原沈丘直屬庫主任張懷軍、原駐馬店直屬庫主任郭玉林、原商丘直屬庫主任魏顯龍、原安陽直屬庫主任李守根,以及原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李長軒等人。另外,以九零糧庫、當涂糧庫、洪江糧庫為例,各地直屬庫虧空、造假、倒賣等內幕也時有曝光。
據業(yè)內人士稱:“(中儲糧)各個直屬庫是獨立的法人,權限很大,但是受監(jiān)管很少,在國家糧食托市收購上,他們說做什么我們就只能做什么。”國家審計署不久前也披露,中儲糧存在違規(guī)回購、賬外建庫、投資企業(yè)等問題。“嘗鼎一臠”,可知中儲糧無論是總公司、分公司抑或是各直屬庫,其“亂象叢生”可以說是普遍性的。
網民們和公眾們對于中儲糧的想象和質疑,看似無據,其實正是中儲糧進行自我改革、自我規(guī)范的絕好契機。對于公眾而言,一方面要繼續(xù)保持輿論壓力和關注度,另一方面,也不妨小心尋求證據,繼續(xù)編織故事,發(fā)揚“網絡反腐”的精神,挖出真正的“碩鼠”和“蛀蟲”。對于官府而言,則更要有真誠的“壯士斷腕”的勇氣,詳細調查審計、公開公正處理,給公眾一個交待。對于中儲糧而言,如何避免所謂“事故”和丑聞一再發(fā)生,一場制度上的改革,恐怕在所難免。
一場大火,固然可以燒掉許多痕跡,但只要認真追尋,總有一些蛛絲馬跡逃不出正義的眼睛。真要認真對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期待故事能越來越精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