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規(guī)范網絡行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是法治社會的題中之義。面對不斷變換的侵權伎倆,法律法規(guī)也要與時俱進。
買房子之后,莫名接到推銷裝修建材的電話;生完孩子,賣奶粉的主動找上門;電子郵箱,時常收到細分客戶的營銷廣告……個人信息的泄露,把每個人變成“透明人”。還有一些流傳于網絡、微博、微信上的謠言,寫得神乎其神、惟妙惟肖,但最終還是被公安機關證實子虛烏有。(央視近日報道)
信息技術帶來生活方式的變革,也讓社會的運行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引發(fā)關注。如何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需要社會管理、法治建設、公眾參與,共同作出回答。
這是一道社會管理的考題。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傳播信息、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人人都是傳播者,傳統(tǒng)“我說你聽”的模式,不再符合形勢需要。一條個人微博,一個轉發(fā)或評論,就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輿論聚集。特別是在公共事件的討論中,官方的應對態(tài)度,信息發(fā)布的透明度,直接關系到事件的走向。官方與謠言猶如賽跑的雙方,你慢它就快,你退它就進。若想杜絕謠言滋生的暗角,必須有信息公開的陽光。這也倒逼政府機關提高行政效率,放低身段,加強信息公開,建立長效輿情預警機制,關心群眾之關切,回應社會之熱點。
這是一場法治力量的角逐。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治社會的建設亦如此。十八大報告強調,注重發(fā)揮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規(guī)范網絡行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是法治社會的題中之義。面對不斷變換的侵權伎倆,法律法規(guī)也要與時俱進。對于網絡暴力、網絡謠言、人肉搜索等新動向,劃定法律界限,厘清權利義務關系,才能讓網絡紛爭處理有根有據(jù)。
完善法治,立法先行。去年底,我國《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已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該《條例》在信息保護、垃圾信息、網絡身份管理、部門監(jiān)管等領域對網絡信息保護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規(guī)范。有了立法保障,目前要做的就是讓法條落到實處,真正發(fā)揮法律盾牌的功效。將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將打擊網絡謠言作為日常社會治理工作來抓,讓不法之徒無處可逃。
這也是對成熟公民的檢驗。在經歷一次次網絡謠言風波之后,冷靜觀察、理性分析,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也是教訓買來的收獲。作為普通網民遵守互聯(lián)網法規(guī),不獵奇、不逐腥,應該成為自覺。每個網民既是網絡的參與者,又是建設者和守護者。只有人人自覺維護和凈化網絡環(huán)境,健康、有序的網絡氛圍才可期待。
政府的社會管理跟上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法律規(guī)范對網絡信息安全勇敢亮劍,社會公眾自覺恪守網絡世界的規(guī)則,如此,才能守住網絡時代的正義底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