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聲】
編者按:2012年,各地高考狀元相繼出爐:如北京的文理科狀元均出自人大附中;微博曝銀川一中囊括2012寧夏文理雙狀元;而江蘇一些商家甚至打出“高考出榜日,端午不跳江”的廣告詞好好調侃了一把……
更有甚者,四川自貢高三學生林浩然,數(shù)小時前還被網(wǎng)傳以682分榮膺四川省狀元,面對各路媒體侃侃而談,數(shù)小時后卻遭遇“被狀元”鬧劇,原來682分系誤傳,真實成績僅615分。經(jīng)歷大喜大悲后,孩子已不愿再面對媒體。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正劇也好,鬧劇也罷,其背后無不是一場功利炒作。
事件發(fā)展:
關注高考狀元 應少些功利心
2012年高考分數(shù)相繼出爐,各地高考狀元依舊成為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盡管炒作高考狀元近些年來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作為高考現(xiàn)象孕育的產(chǎn)物,高考狀元注定無法逃離公共視野。
盡管人生的路有許多條,但在年輕人改變命運的路徑并不廣闊的情境下,承載近千萬考生及其家庭命運改變愿望的高考,總能撩撥太多人的心弦、關系太多人的喜樂。高考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根由正在于此。而高考狀元,作為同等競爭環(huán)境中的相對勝出者,在急劇膨脹的成功欲望之下,難免被神化。因而,從功利心的蒙昧中脫離出來,由狂熱向理性轉身,才是我們關注高考狀元的正確態(tài)度。
炒作的背后,總有拉網(wǎng)等著坐收漁利的功利群體。被炒作的高考狀元是無辜的,以至于成為功利者謀利生財、沽名釣譽的工具:當高考狀元成為考前營養(yǎng)品的代言人,獲利也許是賣糖水糊弄考生和家長的商家;當高考狀元成為參考書的代言人,帶動的是教輔經(jīng)濟的畸形發(fā)展;當高考狀元成為生源搶奪戰(zhàn)中的香餑餑,也意味著這些高校正在功利化的道路上狂飆……這些商家和高校,神化狀元的目的,無非是想借此包裝和神化自己,從中撈取利益和虛名。
商家和高校炒作的痕跡和功利的欲望顯而易見,但民眾又為何跟著推波助瀾?背后的禍根是功利和盲目。要從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脫穎而出,稍微理智些的人都能明白:主要還得靠考生付出努力的多少以及考生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但是,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都太渴望成功了,缺少平常心的人們,在過度的功利欲望中變得迷茫甚至迷信。于是,他們開始尋找“秘籍”,開始尋找“偏方”……家長和考生的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商家眼里卻成了商機。高考狀元考前的作息表、高考狀元喝什么樣的營養(yǎng)品、高考狀元用什么樣的參考書……都成了家長和考生追逐的目標,同樣也成就了商家的生意。最近還有新聞報道,今年高考剛結束,買賣高分考生的課堂筆記竟成為某些老師的“新生意經(jīng)”。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