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供宣講家網(wǎng)獨家報道:
走近相撲:飽含文化內(nèi)涵的日本國技
新華社記者 藍建中 發(fā)自日本東京
提起相撲,頭腦中首先浮現(xiàn)的是相撲選手如同大肚彌勒佛般的肥胖摸樣,觀看電視轉(zhuǎn)播,也往往 “只見肥胖不見藝術(shù)”。然而記者在位于東京的兩國國際館觀看了一場相撲表演賽,才發(fā)現(xiàn)只有到現(xiàn)場,才能真正體驗到相撲的獨特魅力。
兩國國技館位于隅田川畔的兩國橋附近,是一座四面坡攢尖頂?shù)姆叫谓ㄖ?,重建?985年。門口的碉樓上,大鼓正在不停地敲響,通知人們比賽即將開始。碉樓下,一排五顏六色的細長彩旗迎風招展,上面書寫著要出場的選手名字。雖然入場一般從上午11時才開始,但往往剛到10點半,門前已經(jīng)人山人海,足見觀眾的熱情。
(圖片說明:日本東京兩國國技館外觀)
在國技館入口處,相撲選手和身著和服的妻子一起迎接觀眾。體型龐大的相撲選手與嬌小玲瓏的妻子站在一起,就如同大象配小貓咪一般。在日本,比較成功的相撲選手往往有個美女妻子,這是由于相撲選手不僅地位較高,且收入豐厚,所以頗受女孩們青睞。
國技館正中是邊長為6.7米,稱為“土俵”的土臺子,用帶有粘性的特殊土壤制成。土俵正中有一道稻草繩圍成的直徑4.55米的圓圈,土俵外圈還有一層方形的稻草圈,兩層稻草圈之間鋪上沙土,這樣選手被推出后,留下腳印,可以作為判斷輸贏的證據(jù)。選手被摔倒在地,或者被推出圓圈外,都算輸了。
相撲在日本已具有約2000年的悠久歷史,最早是在古代神社的祭祀活動中出現(xiàn)的。當時是根據(jù)取勝結(jié)果,來占卜農(nóng)業(yè)和漁業(yè)是否豐收。由于相撲實際上起源于神社的祭祀活動,所以至今相撲比賽中仍能看到神道教的痕跡。土俵建成后,要在土俵內(nèi)埋入米、鹽等作為給神的貢品。
土俵上方是一個稱為“方屋”的小房子,類似神社大殿的屋頂,四角懸掛了青、白、紅、黑四根粗壯的穗子,象征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表明東南西北方位。本來,方屋以前是四面坡的涼亭結(jié)構(gòu),有四根柱子,1952年9月,為了避免影響觀眾觀看,改造成了現(xiàn)在懸吊的形式。
(圖片說明:相撲館內(nèi)土俵、方屋全景)
開場后,相撲選手輪流上臺清唱稱為“相撲甚句”的民謠。所謂“甚句”,是一種以“七、七、七、五”音節(jié)為格式的民謠,相撲選手們渾厚的聲音,引起觀眾的贊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