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沖突升級的心理學解釋
第三個就是剛才說的沖突的升級。沖突的升級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間,當時戰(zhàn)爭的形式來看,當時是對中國特別有利,因為中國在第一次、第二次已經打到三七線,確實取得了很大勝利。但是比如說中間有一個轉折點之后,中國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逐漸越來越少,這樣的話從國際沖突的角度當時只有兩個選擇,如果跟美國談判可能就是說沖突結束了,也可能沒談攏在升級了。但是中國的基本態(tài)度就是認為美國當時拋出談判信號是假的,不是真的想談判,這里面從心理學上主要是認知心理學。這可能是六七十年代的理論,比如說我們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對局勢的判斷,美國人可能想跟你談判但是你不跟他談。
心理學的一些解釋,第一個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對手,經過兩次戰(zhàn)役之后,我們之間打得特別順,在有利的形勢之下會認為美國不過如此,對對方實力的判斷。
還有一個就是“認知不一致”理論。美國的政治學、甚至心理學應用得比較多的是七八十年代。我們這里也可以說,因為我們國際領導人經過了比較順的戰(zhàn)役,對美國、當時的局勢形成了一個有利的認識,當時就會排除掉相互矛盾的信息。相互矛盾的信息當時有很多,比如戰(zhàn)略劣勢,戰(zhàn)略不足,比如說補給的問題,戰(zhàn)線特別狹長,整個朝鮮半島擠了幾百萬人,美國就說戰(zhàn)略轟炸,這是對我們不利的。當時還有天氣問題,天氣問題后來到第五次戰(zhàn)役之后,中國的軍事損失,主要的戰(zhàn)俘和傷員是后來那兩次戰(zhàn)役的。后來兩次戰(zhàn)役跟軍事結果有關系還有一個跟天氣有關系,凍傷率特別多,中國這邊棉衣都生產不足,這樣一些不利的信息。事實上這是一次認知不一致的問題,排斥掉不利信息,只留下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最后導致的這樣的結果??赡苁钦J為美國想停戰(zhàn)不是真的想停,是耍陰謀。
接下來幾點就是欲望思維,事實上跟認知是不太一樣的解釋,這可能涉及到對領導人內心動機的判斷,這不太好判斷,我們只能根據素材,或者一些既有的領導人判斷分析,對他的個性、對美的戰(zhàn)爭意志等,比如說當時很想戰(zhàn)勝美國,那肯定停不下來。
思維的定式實際上是認知結構,因為當時領導人有一些表態(tài),也會有一些類比,會認為這還不如蔣介石,兩三周、三五周美國人一下子不知道哪兒去了,這些歷史的內容,形成了思維的定式。
這里我總體的意思就是說,(因為談不上研究,結論也是比較簡單的,分析過程也是比較簡單,)我的意思就是說心理學基本的理論,包括五六十年代的認知理論,這是都可以用來解釋在國際戰(zhàn)略之中、國際沖突之中的不同發(fā)展,或者為什么在這個時段會升級,為什么在那個時段大家都不打了。
這里面一個是對事實的解釋,還有一個是理論上的對話。可能根據其他的國際沖突理論,或者根據現實主義,可能有另外的其他解釋,包括我們剛才說的利益。問題在于這涉及到心理學在解釋國際沖突的地位問題,整體上看,美國現在既有的研究,可能就是中間的一條路子,可以解釋一些特定的,還有一些不能解釋。特定的包括剛才說的時間點的問題,從利益的解釋來說,我跟你關系不好,最后可能就打起來,這是很合理的。為什么說我們今天晚上打起來的,比如說今天晚上有一個認知不一致,我認為今天把你干掉能夠取得完全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如果利益解釋的話,就很難判斷歷史時點。難道今天晚上我們之間的利益沖突最激烈嗎?也不一定,是一個想象。
整體上介紹的三個層面,覺得談不上研究,因為我這里沒有具體的特別細致的學術體系。只是給大家介紹一下路徑。朝鮮戰(zhàn)爭學生也是比較熟悉。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歡迎大家提出來,我們可以理論一下。
三、推薦書目
推薦一些閱讀書目。講認知最主要是羅伯特·杰維斯的書,杰維斯的英文版是76年的,當時是認知心理學最流行的時候。我覺得對國際沖突的第二個路徑國內現在還是不太多,有威懾、聲譽、承諾的可信性,特別是一些昂貴的成本等等,我覺得這些就是小的切入點,比較有意思。要么就是比較大的現實主義、自由主義,那就沒有辦法操作。至少在美國有一些比較細致的微觀研究,有一些結論還是挺有意思的。比如說一個國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運用武力更為有效,有的時候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進行安撫對手更為有效,有的理論是比較有意思,可能跟現實生活比較相關。
我基本的報告內容就是這些。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