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緣政治互動(3)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緣政治互動(3)

朝鮮半島

目前東北亞的格局更多的是20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zhàn)的產(chǎn)物。朝鮮半島的“三八線”【21】本是戰(zhàn)勝國美國與蘇聯(lián)接受日本投降地區(qū)的臨界線,美國介入朝鮮內(nèi)戰(zhàn)并挑起朝鮮戰(zhàn)爭【22】后,“三八線”就成了維系朝鮮半島冷戰(zhàn)均勢的標志線。曾是挑起太平洋戰(zhàn)場罪魁的日本則渾水摸魚,在冷戰(zhàn)體系中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的盟國,而牽動遠東“兩大陣營”最敏感神經(jīng)的就是“三八線”:朝鮮半島若由北方統(tǒng)一,那就意味著中國和俄羅斯的力量逼到美國的盟國日本的家門口并為美國和日本不容;反之,則不能為中國和俄國所接受;在冷戰(zhàn)沒有完全消除的條件下,即使朝鮮半島統(tǒng)一,它在東北亞東西兩大張力的拉鋸中也很難保持絕對中立的外交立場。這樣,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刻度的力量對比及其政治格局的任何變動就成了東北亞地緣政治結構變化的重要風標。也就是說,只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不放棄對中國和俄羅斯實施的帶有遏制性質的“冷戰(zhàn)”政策,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刻度的南北分裂態(tài)勢必會繼續(xù)保持下去。

朝鮮是中國和俄國東方安全的重要屏障。對俄國而言,朝鮮則是它保障東西伯利亞安全和進入太平洋海上安全的橋頭堡。朝鮮更是中國東北安全的門戶,此門洞開,且不論由此可能造成的中國東北動亂對中國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影響,僅從地緣政治上及近現(xiàn)代歷史經(jīng)驗看,也會直接威脅中國京畿重地,并將對中國的整體穩(wěn)定造成重大沖擊。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全國性的長期戰(zhàn)亂,其爆發(fā)源多出自從新疆至東北三省乃至朝鮮半島的“廣大條形地區(qū)”【23】;這一地區(qū)兩端任何動蕩都會很快傳遞到定鼎于此線的長安、洛陽、北京等國家京畿中樞,如果中樞對發(fā)生于這一地區(qū)的事變反應無力或失敗,接踵而至的就是國家退向中國長江一線。而中原政權退至江南引發(fā)的必然結果要么是國家分裂,要么是政權更迭,二者必居其一。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對打過“三八線”并將戰(zhàn)火燒到鴨綠江邊的美軍采取堅決反擊的深層原因。

有鑒于上,東北亞地區(qū)若出現(xiàn)任何影響中國和俄國安全的因素——不管它是英國、日本還是美國——的介入,其必然的結果就是中國和俄國或結盟或強化合作關系,而中俄在東北亞的合作往往是它們戰(zhàn)略結盟從而引發(fā)亞太地緣政治格局變動的先聲。

日本

進入21世紀后,日本這塊美國戰(zhàn)略的“基石”有了一種逐漸“沉沒”【24】的感覺。

對東亞和平威脅最大也是能讓日本右翼有些“膽氣”的是日本的核潛力。2005年7月,英國《獨立報》稱,日本目前至少已經(jīng)儲存45公斤钚。同年9月14日的《亞洲時報》預計到2020年,日本的钚儲量將高達145噸,成為世界最大的武器級钚持有者,遠遠超過美國核武庫中100噸的數(shù)量?!?5】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擔任議員時曾表示:“日本可以在一周之內(nèi)制造出核武器。”【26】隨著日本軍事力量的加強,日本政界滋生出強烈的發(fā)展核武器的愿望。2002年5月,時任日本內(nèi)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公然宣稱:“只要堅持專守防衛(wèi),日本也可以擁有核武器。沒有不準擁有核武器的理由。”2003年年底,83名新當選的日本國會議員更是公開認為,如果國際形勢需要,日本應當發(fā)展核武器,實施核武裝。這其中就有曾是小泉內(nèi)閣中的農(nóng)林水產(chǎn)大臣中川昭一、外務大臣麻生太郎、環(huán)境大臣小池百合子以及內(nèi)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等政壇重量級人物?!?7】2009年澳大利亞《國際事務雜志》7月號刊載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詹姆斯·麥尼考姆和安德魯·奧尼爾題為《中日戰(zhàn)略關系:競爭會導致對抗嗎?》的文章對日本的核能力做出評價,認為“日本毫無疑問是一個新興的核武器國家,它擁有能在極短時間內(nèi)生產(chǎn)核武器的技術能力、知識和材料,只要決策者做出決定即可付諸實施”;“雖然日本奉行無核三原則,但是如果一旦決定將其能源從民用轉為軍用,日本確實擁有獲得核武器的手段”【28】。

但是,一方面,朝鮮核力量的崛起從西北面使本已深受“北方四島”問題和南面釣魚島問題牽制的日本安全形勢雪上加霜;它使已經(jīng)擁有核威懾力的日本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朝鮮核力量的崛起使朝鮮成為日本防務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方面,這對日本實施南下戰(zhàn)略在俄羅斯因素之外又增加了朝鮮這個更為不確定但更具威懾力的因素。確切地說,具有不確定性的朝鮮核力量對日本南下戰(zhàn)略形成了比俄羅斯因素更為有力的牽制。

對美國人而言,美國并不需要一個再次強大的日本,而是需要一個“體質”不是很健康并因此更聽話的日本。日本畢竟是遭受過美國原子彈打擊的國家。在東北亞核查問題上,美國人最不便直說的就是日本核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已擁有核武器的日本是美國在亞太的絕對敵人,而無核的日本則是可以讓美國放手納入“后院”且死心塌地為美國效命的“盟友”。2011年日本東部地區(qū)發(fā)生的“311”九級大地震在瞬間幾乎毀滅了日本幾十年來埋頭發(fā)展的核能力。同時也為美國放手接納日本除去了心病。

從中國方面看,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不是19世紀末的中國。目前中國擁有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已使日本的軍事技術優(yōu)勢大打折扣,而日本的軍事技術只有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今天的黃海和東海——與19世紀90年代的甲午海戰(zhàn)時相比——對擁有中遠程導彈精確打擊技術的中國來說,已屬伸手可觸的近海海域。相對于中國大陸這個永不沉沒的超級大“航母”而言,任何進入它東面近海的他國航母都無異于兒童戲水輕舟,在對中國具有威懾力的日本潛在核能力因朝鮮的核崛起和“311”大地震的破壞大幅縮水后,日本相對優(yōu)越的軍事技術對中國根本構不成威懾力。

今天的東亞也不是20世紀初日本尚可在此呼風喚雨的東亞?,F(xiàn)在的日本——與德國不同——因其對二戰(zhàn)侵略罪行的無悔態(tài)度,迄今仍未獲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感情上的接納,這使得日本戰(zhàn)后投降迄今與東亞國家不能建立信任遑論盟友的關系。2010年4月和7月,中國海軍在東海至宮古島東南公海海域組織正常訓練【29】,此舉令日本感到震驚并表示抗議【30】。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過度反應并沒有得到亞洲其他國家的任何呼應。這只能說明日本在亞洲沒有盟友遑論盟國。日本人似乎認識到了這一點,2010年8月10日,時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為了拉住韓國人,在東京“對殖民時期給韓國人造成的傷害表示深深的歉意”【31】。不料此舉卻遭到韓國民眾更為強烈的不滿,2010年10月5日,韓國政府發(fā)布《馬紹爾群島朝鮮人抵抗事件和日軍鎮(zhèn)壓真相調查報告》,披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遭日本軍隊強征至南太平洋的朝鮮勞工因日軍欺騙他們吃人肉而反抗,慘遭集體屠殺?!?2】同年11月3日,韓國《朝鮮日報》稱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視察南千島群島,是“日本帝國主義遭到的報應”【33】。這說明日本與韓國的“盟友”關系只是美國強力撮合的關系,如果考慮到日本與持不妥協(xié)立場的韓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島嶼(比如獨島)之爭,不難斷定,日韓結盟根本不具有共同的政治和民意基礎。

韓國尚且如此,東亞其他國家與日本的真實關系更是可想而知。2010年11月,第十八屆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在日本橫濱舉行。按照十多年來的慣例,與會的領導人要身著會議東道主國家的民族服裝并集體合影。本次APEC峰會讓東道主日本感到尷尬的是,在拍攝大會合影時,會議不選擇日本民族服裝和服,認為只要“普通的正裝就可以了”。服裝的選擇其實也是語言的選擇。在APEC峰會上用服裝表達東亞團結“語言”的慣例始于1994年的印度尼西亞茂物峰會。時任印尼總統(tǒng)蘇哈托為每位與會領導人送了一件蠟染印尼襯衣。此后,APEC會議主辦國都會依照這個慣例,為領導人準備獨具本國特色的民族服飾。這十多年間只有日本主辦的會議“沒有統(tǒng)一服飾”【34】。服裝的不統(tǒng)一意味著東亞國家與日本沒有基本的認知統(tǒng)一,這暗示著日本在東亞仍面臨著失道寡助的外交環(huán)境。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在紅軍學院講演中分析國家戰(zhàn)前需要具備的政治條件時說:

為了很好地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這就不僅需要擁有一支現(xiàn)代化的軍隊,而且必須在政治上為戰(zhàn)爭做好準備。政治上做好戰(zhàn)爭準備意味著什么呢?政治上做好戰(zhàn)爭準備,意味著要有足夠的所需盟友和中立國?!?5】

顯然,日本在政治方面的外交準備——至少與今天的德國相比——是極不充分的。因此,日本近年來尤其是朝鮮成功核試以來的外交戰(zhàn)略已有些“病急亂投醫(yī)”的莽撞,其內(nèi)閣一年一換宛如走馬燈,其對外政策更是東奔西向,自相矛盾。

目前,東亞地區(qū)力量均勢的天平正在向有利于大陸國家而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傾斜。

黃海、東海和南海

中國海區(qū)按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大類分為黃海、東海、南海三個海區(qū)。黃海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在濟州島北側,約140米。東海平均水深為370米,最深處是東海海槽,最大水深2719米。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處大致位于中部,達5559米。隔開臺灣與大陸的臺灣海峽,長約370公里,寬約130至409公里,平均寬度約200公里,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接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位于臺灣東北方向的釣魚列島距中國溫州市約356公里、距福州市約385公里、距臺灣167~277公里;【36】但臺海兩岸分離的現(xiàn)實使中國對相當部分的深海區(qū)域不具有完全和有效控制力。

黃海歷來是中國國防的“命門”,當然也是中國近代海權的“軟肋”。黃海關乎東海的穩(wěn)定和臺灣地區(qū)的安危。日本近代攫取中國臺灣就是從控制黃海制海權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在臺灣問題上仍野心不泯,而切斷日本南取臺灣的關鍵,還是對黃海的控制。這是從制海權的角度考慮。如果從制陸權的角度考慮,黃海不僅毗鄰中國經(jīng)濟發(fā)達的江蘇和山東兩省,同時也是京、津等重要城市的海上門戶。在此區(qū)域發(fā)生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對中國政治安全有著全局性的嚴重威脅。歷史經(jīng)驗表明,黃海動則臺灣動,而臺灣動則中國從而東亞動。因此,近代以來的遠東均勢格局決定性的轉折——比如1895年的甲午海戰(zhàn)、1950年的朝鮮戰(zhàn)爭——都是從黃海開始的。對此,日本軍事歷史學者司馬遼太郎看得明白,他說:“誰控制了黃海,誰就主導了在東北亞大陸說話的話語權。”【37】

控制黃海的目的在于從側翼保護臺灣。臺灣是西太平洋海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國實現(xiàn)臺海統(tǒng)一后,制海范圍就可直推至臺灣以東的深海區(qū),并對臺灣以北的宮古海峽和南邊的巴士海峽施加影響——這大概就是最近菲律賓外交向日本傾斜的主要原因【38】。如此,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上國防力量就可以形成合力,并使中國海南島、臺灣島和遼東半島得以聯(lián)動,形成漢代賈誼所說的“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39】之勢。唯有將黃海、東海和南海視為一體并使之相互呼應,長期拖延的南海主權問題才能順利解決。

朝鮮半島位于中國黃海的北翼,而黃海的安危事關東海的穩(wěn)定以至中國臺灣的安全,而臺灣的安危更是事關中國在西北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如果將中國大陸沿岸和西北太平洋銜接“三海”即黃海、東海、南??醋鲆粋€連續(xù)的整體,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遼東半島猶如人的肩膀,黃海猶如連接肩膀的上臂,南海部分則相當于下臂,海南島相當于手掌;而位于東海的臺灣則是連接和聯(lián)動上下臂的肘關節(jié):黃海失,則臺灣不保;臺灣失控,中國在海南則不能持續(xù)發(fā)力。由此,臺灣就成了中國在西北太平洋制海權有效發(fā)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臺灣南北兩段中,臺灣以北是中國貫通西北太平洋制海權的主要矛盾所在,而臺灣尤其是臺灣北側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說,不管是對日本還是對中國而言,控制了釣魚列島就接近控制了臺灣,而控制了臺灣,也就控制了沿中國海岸的西北太平洋的制海權。1874年日本第一次出兵侵略臺灣,就是1872年吞并琉球后的邏輯結果。1895年日本攫取中國臺灣就是當年甲午海戰(zhàn)勝利的直接后果;1951年,美國介入朝鮮內(nèi)戰(zhàn),也從封鎖臺灣海峽開始。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正是臺海兩岸分離才使中國在南海的攻勢受到很大的限制。

毛澤東看到了這一點。1950年10月27日,毛澤東對民主人士周世釗和王季范談他對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結果的考慮時說:

不錯,我們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有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F(xiàn)在美國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以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方面向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wèi)國?!?0】

在南海方面,中國面臨兩個戰(zhàn)略通道:一是進入太平洋的最近通道是巴士海峽,它在臺灣和菲律賓之間,平均寬185公里,與中國大陸東部沿海相距大致為500~900公里。但與東海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相比,巴士海峽離中國大陸較遠,而且與有島嶼爭議的國家菲律賓較近。釣魚列島與日本相距近1000公里,而巴士海峽如與中國臺灣平均的話,與菲律賓則相距不到100公里,顯然,如果不考慮臺灣當局的態(tài)度,中國大陸通過巴士海峽的護航條件遠不如釣魚島。另一就是進入印度洋的必經(jīng)的馬六甲海峽。但馬六甲海峽離中國大陸過于遙遠,其路途上的糾紛也比較復雜,其矛盾性質也不同于東海,中國當用團結南海國家的方法,共同維護這一地區(qū)的通道安全。

需要說明的是,在“三海”即黃海、東海和南海中,中國面臨的國際矛盾是不同的。如果以臺灣為中界,在臺灣以北的黃海和東海需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實現(xiàn)臺海統(tǒng)一,在這方面中國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日本。我們知道,臺灣回歸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反法西斯同盟國共同建立的雅爾塔和平體系的重要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國反復聲明的“一個中國原則”的法理基礎,也是聯(lián)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臺灣當局進入聯(lián)合國的法理基礎。日本——與美國和東南亞諸國不同——從1972年至今仍堅持不承認而只是“理解和尊重”中國關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這表面上看是挑戰(zhàn)中國,但究其實質是在挑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國建立的雅爾塔和平體系。事實上,自蘇聯(lián)解體及由此引起的雅爾塔體系在歐洲自行消失后,日本就開始著手為顛覆遠東雅爾塔和平體系做前期準備。1999年日本提出的《周邊事態(tài)法》和2003年國會通過的“有事三法案”【41】及其修改憲法第九條的舉動表明,日本已開始為其軍國主義立場翻案。對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1982~1987)在《日本二十一世紀的國家戰(zhàn)略》中講得直截了當:

還有關于憲法問題最大的爭論點,也就是第九條的問題,第一項的規(guī)定保留著尚可,但對于第二項“不保持陸??蘸推渌麘?zhàn)斗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zhàn)權”等內(nèi)容,就應該進行修改了。

對持續(xù)了近六十年的戰(zhàn)后體制進行歷史性轉換的時機已經(jīng)來臨,而且也必須進行轉變。不僅自民黨,所有的政黨都必須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重新審視自己的立足點。這樣的時期已經(jīng)到來。不能修正自己觀點的政黨,就是所謂舊時代的政黨。這就是至今為止的進展情況。還固守以前被麥克阿瑟占領后二三十年間的觀念的政黨,在國民中明顯落伍。國民正在不斷進步,所以遺留在舊體制中的東西就會被拋棄,而且我認為這種趨勢會越來越強?!?2】

日本是二戰(zhàn)中亞洲唯一與德意法西斯簽訂同盟條約的國家,因此,日本顛覆戰(zhàn)后雅爾塔和平體系的舉動,引起的不僅是中日之間而且是日本與整個亞太國家和地區(qū)的矛盾。比如,日本與韓國是冷戰(zhàn)中以美國為盟主的盟國關系,但近年韓日在島嶼主權爭端中所表現(xiàn)出的卻是日本挑戰(zhàn)雅爾塔和平體系的矛盾。和平體系一定是法權體系,遠東的雅爾塔法權體系是以鎮(zhèn)壓和剝奪日本法西斯及其權利為前提的,而現(xiàn)在日本要利用“冷戰(zhàn)”與美國綁在一起來顛覆這個前提,在俄羅斯南千島群島、韓國獨島、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等提出所謂“主權”的要求,其結果是日本更加孤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問題上,中國索要的只是50年前雅爾塔和平體系賦予中國而中國卻沒有事實享用的利益,這樣的要求有理、有利、有節(jié),因而是得道多助和有勝算的。在臺灣問題上,亞洲國家寧可接受一個資源供給豐富且有巨大回旋余地的中國,也不愿接受資源奇缺和生存空間狹小的日本。

在臺灣以南的南海地區(qū)的矛盾相對比較單一,這里并不存在與雅爾塔和平體系相矛盾的國家。南海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多地表現(xiàn)為雅爾塔和平體系框架之中的包括“冷戰(zhàn)”關系在內(nèi)的矛盾。冷戰(zhàn)是產(chǎn)生于雅爾塔體系中盟國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比如中蘇之間存廢《雅爾塔協(xié)定》的斗爭、蘇美之間在朝鮮半島勢力范圍的爭奪等,以及由這些矛盾產(chǎn)生的“兩個陣營”——不管表現(xiàn)得如何激烈,它們都不出雅爾塔法權體系。比如,美國從不對蘇聯(lián)或俄羅斯在日本所說的“北方四島”的占領權提出異議,蘇聯(lián)或俄羅斯也從不對美國在沖繩的占領權提出異議。在南海地區(qū),在雅爾塔和平體系中存在著兩種矛盾:一種是“冷戰(zhàn)”矛盾,另一種是歷史領土糾紛。兩種矛盾時而涇渭分明,比如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針對中國和蘇聯(lián)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時而混淆不清,比如,最近菲律賓參與美國針對中國的“冷戰(zhàn)”的同時又在黃巖島主權問題上向中國叫板。前者是“冷戰(zhàn)”矛盾,后者則是歷史矛盾。但不管什么矛盾,它們本質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雅爾塔和平體系中誕生的國家之間因而不是絕對對立并且是可調整的同一法權體系內(nèi)部矛盾。正因此,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并沒有得到東南亞國家的響應。更由于這些國家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地緣政治上對中國有著相互依存的需求,它們——與日本不同——中的大多數(shù)國家始終與美國遏制中國的“冷戰(zhàn)”政策保持相當?shù)木嚯x,其原因,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43】。有鑒于此,目前美國重返亞太的政策并沒有得到大多數(shù)東亞國家的積極響應,也正因此,美國更希望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發(fā)生沖突,讓中國在這沖突中為美國“‘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采”【44】,將本不愿緊跟美國的大多數(shù)南海國家推向美國,并使其與日本形成南北戰(zhàn)略互動【45】,使我們解決臺灣問題面臨的形勢更為困難。對此,中國應予以高度警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第一,黃海、東海和南海對中國海權建設而言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相互分立的三個海域,臺海兩岸的分治是中國三海不能形成一體聯(lián)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而臺海統(tǒng)一是南海和東海所有問題解決的主要矛盾,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回歸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南海和東海問題屬不同性質的矛盾,前者是可調和的雅爾塔體系內(nèi)部的矛盾,后者屬具有根本性且不可調和的雅爾塔和平體系以外的矛盾,其(日本)力量呈現(xiàn)也比較孤立。第三,東海問題的解決應優(yōu)先于南海。

責任編輯:單夢竹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