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尚樸 廉檢受窘
閻敬銘為官的時代,正值清王朝走向敗落,官場極端腐敗之時,然而他卻主張去奢崇儉,并做到了為政清廉。他不僅自己儉樸節(jié)用,而且要求下屬官員也不許奢侈,對那些好吃講穿的下屬官員,他都直言不諱地給予批評,督促改正。清代的史書中,對閻敬銘的清廉耿介極為贊譽,他稱得上是清代著名的廉吏。
閻敬銘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褡褳布做成的袍子,不管周圍人如何評論,他都毫不在乎。以致出門在外,人們竟不知他是朝廷大員。而且不論在哪里任職,閻敬銘總是把自家的紡布機安裝在衙署大堂后面,讓夫人“紡績于大堂之后。僚屬詣謁者,惟暖閣旁機聲軋軋而已”。對此,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他是沽名釣譽,有人則暗中譏笑,笑話他土得掉渣??砷惥淬憛s以此為榮,他常常指著身上的棉袍向僚屬炫耀說:“內(nèi)中之絮,內(nèi)人所手彈也。”
他不僅穿著儉樸,所吃的飯菜也極其簡單,平日所吃的是粗茶淡飯,即便是請客,他也毫不鋪張。一次,山東新學政上任,閻敬銘設(shè)家宴招待,“所設(shè)皆草具,中一碟為干燒餅也,文介(閻敬銘謚號)擘而啖之,若有余味”。那位新學政大人卻根本咽不下去,以致“終席不下一箸,而勉強吃下半碗白飯”。事后,這位學政大人對外人說:“此豈是請客,直祭鬼耳!”
崇尚節(jié)儉的閻敬銘,在工作中也大力提倡去奢崇儉。閻敬銘到湖北擔任糧臺一職時,一切本著節(jié)儉的原則,力戒奢侈,以致“杜弊嚴,斯小人怨;植節(jié)峻,則同官猜”。然“流俗之譏評,終無損于清望”,并因他“崇尚儉樸,風為之變”。
擔任掌管大清財政的戶部尚書以后,閻敬銘更是嚴格要求下屬節(jié)用務(wù)實,并多次上奏朝廷削減不合理的開支。進入軍機處后不多日,他就上疏皇上請求裁撤軍機處的“點心錢”,認為每年花費大量銀子的點心錢實在浪費。這所謂的“點心錢”,是指軍機大臣們退朝以后,到休息室喝茶休息時茶房提供的點心,一般是每天兩樣,一周輪換一次。這些點心其實在市面上也賣不了多少錢,但是一到了皇宮內(nèi),上報的價錢就翻了幾番。這是因為掌管采購的太監(jiān)們層層加價,致使原本每天只有幾十兩銀子的點心錢變成了幾百兩。
閻敬銘的這一做法自然引起了中飽私囊的太監(jiān)們和一些軍機大臣的不滿,一些同僚大臣下朝休息時故意在他面前摸著肚子喊餓,閻敬銘裝做聽不見,從袖子中拿出包好的麻花或者燒餅,吃得津津有味。旁邊的大臣們見了這般場景,也只有嘆氣的份了。太監(jiān)們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跟他作對,但總找機會暗地里給他使絆。
一次,內(nèi)務(wù)府承辦皮箱百口,每口皮箱開價白銀六十兩。閻敬銘覺得要價過于離譜,沒有答應(yīng),太監(jiān)們就把這事上報給了慈禧。慈禧召見閻敬銘,當場責問他為什么不允許采購。閻敬銘答道:“在市面購買同樣的皮箱,每口最多不過六兩,今已十倍,內(nèi)務(wù)府虛報夸大的弊端可想而知。”慈禧暗地里也知道些內(nèi)務(wù)府虛報夸大的弊病,沒有責怪閻敬銘,只是令他半月內(nèi)把皮箱買好。閻敬銘領(lǐng)了慈禧太后的懿旨,趕緊親自帶著人拿著銀子去北京城的各個皮箱店購買,可是皮箱店都像商量好的一樣關(guān)門歇業(yè)了。他覺得蹊蹺,派手下問其中的原因,有個跟閻府熟識的店老板私下里告訴閻的手下說:“剛才有一些太監(jiān)趕在閻大人前面到店里來吩咐,半月內(nèi)不準開張交易,如有違反者商店就會被查抄,店里的人要治罪。”頓時,閻敬銘全然明白已遭人算計。無奈之下,他派屬下連夜到天津去選購,結(jié)果等了好久卻不見去采購人的消息。他派親信去查問,才知道采購的屬下拿了內(nèi)務(wù)府太監(jiān)一千多兩銀子,不僅購物函沒有發(fā)出,而且早已攜裹銀子逃跑了。閻敬銘無奈,只有在慈禧面前叩頭謝罪的份了。還好,慈禧太后知道是太監(jiān)們搗的鬼,沒有治他的罪,只是讓他把錢照數(shù)撥給內(nèi)務(wù)府了事。閻敬銘雖然極不情愿,但也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慈禧太后嫁內(nèi)侄女,既想講排場,擺闊氣,又不愿自己掏腰包,她叫大太監(jiān)李蓮英直接找戶部尚書閻敬銘辦理。誰料被閻敬銘當場拒絕了,慈禧大為惱火。李蓮英第二天威逼閻敬銘撥款。閻敬銘又給頂了回去,結(jié)果李蓮英領(lǐng)了一幫太監(jiān)到戶部衙門亂砸一通,臭罵了閻敬銘一頓。閻敬銘哪里受過這等氣,但是他也知道是慈禧太后在背后給他們撐腰,實在拿李蓮英這幫太監(jiān)們沒有辦法。積憤成疾,很快就臥床不起,大病了一場。病好后,他思緒萬千,一氣揮就了《不氣歌》,并貼在床頭反復(fù)吟詠自勉。他的《不氣歌》是:
他人生氣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y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把命棄。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一代清官,在清末腐朽的官場上無力回天,只好自己委屈地吟詠《不氣歌》來排遣心中的抑郁,實在是時代的不幸,國家的悲哀。
諫阻修園 辭官歸家
閻敬銘“負大志,勇于任事”,將一度混亂的清朝財政整頓得井井有條,維護了清朝的統(tǒng)治。慈禧太后為了嘉獎他為清王朝所做的貢獻,曾當面稱呼他的字“丹初”而不呼其名。這在封建王朝是極其少見的事情,上對下的稱謂,自稱便可稱字,稱人自可稱大名。倘是自稱仍是用大名,稱呼他人卻用表字,那就是表示極大的尊敬,給了對方天大的面子了。唐宋之后,這種稱謂便難得一見,只有這一例。可見慈禧太后對閻敬銘所做的工作是極其贊賞的,對他本人也十分尊重。但是也因為他為人耿直,不畏權(quán)貴,廉潔勤政,眼里揉不得沙子,在朝政腐敗的晚清社會必然要被蒙上悲劇色彩,他的所作所為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朝的命運,甚至還因此觸怒了慈禧太后。
1885年,中法戰(zhàn)爭之后,國家海防建設(shè)正需大量用款,朝廷一幫大臣為了討慈禧太后的歡心,要為她的六十大壽整修頤和園。地處要津的權(quán)貴為討好慈禧太后,不惜為此而大量挪用海軍經(jīng)費,慈禧也授意戶部撥銀2000萬兩作為整修費用。作為戶部的主管大臣,閻敬銘堅決反對這種奢侈工程,對頤和園工程用款“輒力拒之”,堅決不撥款。慈禧太后對閻敬銘的抵制行為大為震怒,下令革去他的職務(wù)。但清朝的財政工作實在離不了他,不得已,慈禧不久又下令恢復(fù)他的職位。但此時的閻敬銘對朝廷已經(jīng)徹底失望了,他意識到腐朽透頂?shù)那逋醭讶莶幌滤@種正直官員,遂上奏朝廷,以有病為由堅決要求辭官回家。在四次上疏之后,朝廷才于1889年八月準許他回歸故里。
1892年,閻敬銘在家鄉(xiāng)病逝。慈禧太后還在生他當初力阻整修頤和園的氣,不想賜給謚號。內(nèi)閣以“本朝大學士數(shù)百年來無此例”為由,擬出幾個謚號,由慈禧用筆圈出“文介”二字作為閻敬銘的謚號。后來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西逃陜西時,路過閻敬銘的老家,頓時想起他的好處,驀然暗自神傷。百感交集之際,揮毫潑墨,為閻敬銘題寫“龍”、“虎”二字做匾,以示寬慰之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