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自信包含法治自信
劉金林
“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報告作出這樣的表述。如何堅定“三個自信”,法學界如何面對一些“西化”思維?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寬芝向記者表示,“三個自信”不僅為全黨全國人民指明了今后的奮斗目標,而且指明了保障實現這個目標所應當走的道路、理論指導和制度。每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應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這對于保障黨的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民的幸福,非常重要。
共產黨人之所以要堅定這些自信,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并且繼續(xù)證明著中國走這條道路、用這種理論指導和堅持這種制度是正確的,是黨和國家戰(zhàn)勝前進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所不可或缺的保證。這些客觀實際已經為堅定這些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國法治方面是如何體現上述自信的?傅寬芝說,理論自信包括法治自信。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不斷頒布各類法律、法規(guī),不斷修正已經實施的法律,立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奮斗目標之一。同時,為了更好更快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大力開展了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等等。這些均從不同方面告訴我們,應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自信心。
目前法學界有人主張要“西化”,照搬西方國家的有關法律制度。傅寬芝認為,主張“西化”的人士往往是將我國發(fā)展中出現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歸結到國家制度層面,才導致這樣的認識。事實上,出現這些問題,有的是由于缺乏經驗難以完全避免,有的是執(zhí)行者職業(yè)道德等個人問題導致的,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將這些問題統(tǒng)統(tǒng)歸罪于國家制度。對于西方某些國家的制度或者做法,不應當盲目崇拜,而應當認真考慮不同國家的具體國情。
傅寬芝還提出,目前有些法律修正不夠及時,有的法律規(guī)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法律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或者存在矛盾,影響了人們對于法律的信任,導致人們對法律制度和法治的自信心降低。她建議,今后立法機關需要盡最大可能彌補這些不足,盡量避免這些情況發(fā)生。同時,國家制定制度或者法律時應當堅持公開、透明原則,擴大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使國家制定的制度或者法律,更加符合客觀實際需要,從而減少誤解,讓應有的自信心少受、不受傷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