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和文學作品大都將焦點集中在一些耳熟能詳?shù)拇笥⑿凵希强磻T了大英雄的事跡,聽多了大英雄的傳奇,偶爾關注一下歷史上的小人物,也別有一番趣味。
今天在讀《三國志》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講孫皎的。孫皎,字叔朗,是孫堅第四個弟弟孫靜的二兒子,與孫策和孫權是同輩人。孫皎這個人也是非常有武略的,書上說他“始拜護軍校尉,領眾二千余人。是時曹公數(shù)出濡須,皎每赴拒,號為精銳。”那個時候,魏吳邊境摩擦不斷,魏方面軍的主要軍事首領是張遼、牛金等,都是經(jīng)歷過大陣仗的老將,經(jīng)驗不可謂不豐富、部隊不可謂不強悍。在與強大的魏軍交手中,陳壽對孫皎及其部隊的評價是“精銳”,可見的孫皎表現(xiàn)非常突出。
在鎮(zhèn)守邊關的歲月里,這位演義中默默無聞的將軍也沒閑著,不時地發(fā)揮一下自己的武勇謀略。“皎嘗遣兵候獲魏邊將吏美女以進皎,皎更其衣服送還之,下令曰:今所誅者曹氏,其百姓何罪?自今以往,不得擊其老弱。由是江淮間多歸附者。”當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他真有點兒黑色幽默,啥叫沒有機會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懂了吧……
另外,孫皎還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在當時的東吳陣營里應該擁有一定的勢力。“輕財能施,善于交結,與諸葛瑾至厚,委廬江劉靖以得失,江夏李允以眾事,廣陵吳碩、河南張梁以軍旅,而傾心親待,莫不自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