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剛:“姓社姓資”問題的多維解析(上)(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董德剛:“姓社姓資”問題的多維解析(上)(2)

可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名稱是同一的,但它們的具體內容卻有很大差別。概言之,有馬克思設想的理想的、美好的社會主義,有北歐式富裕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也有某些國家貧窮的、專制的社會主義,還有改革開放以來正在發(fā)展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原始的、野蠻的資本主義,也有現(xiàn)代的、文明的資本主義。

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歷史的變化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所以是多樣態(tài)的,根源在于它們作為社會制度即社會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都以活生生的人為主體,是各種人們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人的素質包括需要和能力都是發(fā)展變化的。隨著人的發(fā)展變化和相互作用,人們之間的社會生活基本規(guī)則也必然發(fā)生變化。沒有從來不變的人,因而也沒有什么凝固不變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莫讓浮云遮望眼,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世界上出現(xiàn)資本主義之前,除了個別落后地區(qū),人類總體上都處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農業(yè)社會,各個國家各自孤立地發(fā)展著,個別時期雖有相互交往(包括異族侵略),但影響較小。在封建社會手工業(yè)作坊的基礎上,產生了工場手工業(y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生。1640—164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西歐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了擴展。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一些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其資本主義制度也得到了較大發(fā)展。而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qū),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依然是農業(yè)社會,還處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之下,后者落后于前者數(shù)百年。

后來,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的擴張,呈現(xiàn)出《共產黨宣言》所說的最初的經濟全球化——“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所代替了。”[⑨]各國的交往日益增多,相互影響加深,在各國獨立發(fā)展的基礎上,增加了橫向聯(lián)系,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人類社會網絡。這種橫向聯(lián)系對于落后國家常常是被侵略、殖民和奴役,同時也使它們接觸和吸納了先進文明成果(包括先進科技、先進生產方式、先進文化等),帶有二重性質。

馬克思等先哲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等弊端,在吸收空想社會主義有關思想和批判資本主義現(xiàn)實中提出了未來社會的理想和實現(xiàn)無產階級解放的戰(zhàn)略和策略,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并且組織各國工人群眾進行斗爭,劇烈震撼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多種社會矛盾甚至危機,不得不進行一定調整,緩和社會矛盾,促使自身發(fā)生了若干變化。

一些長期遭受封建統(tǒng)治壓迫、此時又受到資本主義侵害的落后國家,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利用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機會,試圖超越資本主義,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于是開始了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并在俄國、中國等國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加快了工業(yè)化進程,曾經一度輝煌。受其影響,社會主義思想在一些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這種新的社會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起初處于完全對立狀態(tài)(如冷戰(zhàn)年代),各走自己道路,互相否定,互相排斥。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先發(fā)優(yōu)勢和內部創(chuàng)新,率先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成為世界發(fā)達國家。在這些國家,馬克思主義關于消滅私有制、暴力革命、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等手段未被普遍認可,但追求社會公平和人類解放等價值取向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蘇聯(lián)式社會主義模式不被看好,但人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應時而興。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代表著超越資本主義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但也留下了較大缺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受到其落后生產力和長期封建專制傳統(tǒng)的嚴重制約,又固守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文化發(fā)展雖然也有一定成就,但總體明顯落后。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fā)展,各國相互開放度擴大,更多干部群眾有條件進行橫向比較,相互影響加深,在各國內部矛盾發(fā)展包括各個利益集團博弈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國家吸收社會主義因素,社會主義國家吸收資本主義因素,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總體上處于劣勢,內部矛盾激化,東歐數(shù)國和蘇聯(lián)相繼發(fā)生社會制度的劇變,中國等國家不得不實行漸進式改革,但其變革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深度和廣度卻堪稱一場“革命”,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過,在當代世界上,繼續(xù)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僅有少數(shù)國家,多年宣傳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的觀念遇到了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姓社姓資”問題突出起來了,成為這些國家特有的問題。

以上,就是近代以來人類歷史的簡略縮影,也是“姓社姓資”問題凸顯的社會歷史背景。

與此同時,我們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認識也是歷史的、變化的。

在新中國建立前后的很長時間里,我們的理論家和政治家雖然也讀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有關著作,對社會主義有所了解,但認識是有很大局限的,通常都把蘇聯(lián)當作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

1956年9月,我們黨的八大宣布:“我們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要變革資產階級所有制,變革產生資本主義的根源的小私有制?,F(xiàn)在這種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這里所體現(xiàn)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就是當時我們黨的基本認識。歷史證明,不考慮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考慮政治、文化和人的發(fā)展程度,僅僅用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標準,這種認識顯然是過于簡單化了。

還應指出,“三大改造”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向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轉變的根本變革即社會主義革命。如此重大的決策,黨內實際是有很多不同意見的,例如,劉少奇等要“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曾受到嚴厲批評[⑩],毛澤東還批評了“確保私有”“四大自由”等“資產階級觀念”以及農業(yè)合作化問題上的“小腳女人”[11]。本來,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國家“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發(fā)展新民主義的人民經濟”。然而,僅僅過了不到4年時間,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就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12],隨后就在全國實行“三大改造”,沒有經過當時行使最高國家政權機關職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體會議討論批準,就否定了前述《共同綱領》的規(guī)定,根本改變了我國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重要史實,值得深思和總結。“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消滅私有制。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要消滅私有制,根本理由是物質生產高度社會化了,私有制嚴重阻礙這種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可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物質生產社會化程度很低,私有制尚未成為它的障礙,仍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斷然實行消滅私有制,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深層思想,不適合當時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姑且不談“三大改造”后我國生產力長期發(fā)展緩慢,僅從半個世紀后中國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就不難得出合理的結論。這個重大問題,需要進行實事求是的認真討論。

1957年以后,我國發(fā)生了多次極“左”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毛澤東“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完全走上了歧路,人民普遍貧窮,思想文化凋敝,國家動亂不止。針對這些情況,鄧小平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13]這里所說的沒有搞清楚的主體,首要的是指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領袖人物。[14]而沒有搞清楚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總結過,例如,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主要歷史教訓,一是沒有集中力量發(fā)展經濟,二是沒有切實建設民主政治。”而經濟和政治正是社會發(fā)展的兩個基本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認識。擇要來說,在堅定不移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一是根本突破計劃經濟,肯定了市場經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包括我國現(xiàn)階段都是不可跨越的;二是由注重社會主義的手段(公有制、按勞分配等)轉變到注重社會主義的目的(即鄧小平所強調的社會主義本質——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對社會主義目的的認識,由只重經濟增長到注重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別是到以人為本的深化[15]。

至于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情形大致相似。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大多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停滯和貧富兩極分化,政治上階級壓迫殘酷,文化上腐朽沒落,“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資本主義已經腐朽、垂死,很快就要滅亡。這是完全把資本主義妖魔化、漫畫化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作論證的,因為人們以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資本主義愈黑暗,社會主義就愈光明,反之,資本主義愈發(fā)達,社會主義就愈落后。當時流行的宣傳口號是:“資本主義一天天爛下去,社會主義一天天好起來”、“只有大批資本主義,才能大干社會主義。”“仇資病”、“恐資病”、“談資色變”成為我國政治領域長期的流行病。實際上,即使是領導層也不大了解資本主義的情況,不知道現(xiàn)代化是怎么回事。例如,作為中共黨內為數(shù)不多的比較了解資本主義的人,鄧小平在1978年10月訪問日本日產汽車公司時十分感慨地說:“今天,我知道什么叫現(xiàn)代化了。”至于廣大一般干部和群眾,更不知道什么叫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商業(yè)、現(xiàn)代金融、現(xiàn)代政治、現(xiàn)代文化了。同時,領導層又真切感受到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在經濟、技術、軍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占據著制高點,而且在政治法律、思想文化方面也是“輸出國”,呈現(xiàn)強勢,因此經常強調要警惕資本主義的腐蝕、防止“和平演變”。改革開放以后,打開了封閉的國門,人們才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不是那個樣子,它們也有很多進步的東西,有些國家甚至比我們還富裕、民主、文明。在許多人的心中,觀念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被顛倒過來了,盡管還有少數(shù)人依然堅持過去的觀點。與此同時,我們黨實行全面對外開放的方針,強調各國之間要和平、合作、共同發(fā)展,強調“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fā)展。”[16]其中包含著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新認識。

由此得到的一個教訓是,不要隨意假想一個與現(xiàn)實不符的丑惡的資本主義,然后大肆進行漫畫式的批判。這沒有說服力,只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民之所以選擇和實行資本主義,一定有他們的根據和理由,我們應當尊重這種選擇,理性對待這種選擇。把大多數(shù)國家描繪得漆黑一團,是對人類的丑化和污蔑,會把自己推向同人類大多數(shù)對立的地位。

回過頭來反思,馬克思當年所看到的資本主義,是正處于“青春期”因而“生理和心理一度失衡”的上升時期的自由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本身很不成熟,在對這種“舊世界”的批判中所發(fā)現(xiàn)的“新世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無疑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還要經受實踐的檢驗和修正,不是成熟的理論,不能視為終極真理。這不應苛求馬克思,沒有看到過成熟的資本主義不是他的錯,他作出了革命家兼思想家的雙重貢獻,已經很了不起了。問題是我們不應把這些有限的認識僵化,當作終極真理,以為是不可移易的。

有人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說他們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于理不通;說我們中國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還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也于理不通。但這是歷史事實,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因為事情十分復雜,而且在不斷變化,加之人們的主觀偏見和幻想摻雜其中,使問題更加撲朔迷離。

應當強調的是,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已經不是過去那個原始的野蠻的資本主義,現(xiàn)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是馬克思設想的那個理想的社會主義,也不是過去的蘇聯(lián)式社會主義。“山已不是那個山,水已不是那個水。”它們都是歷史的、變化的。[17]

可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歷史的概念。在當代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含義多變,界限模糊,迄今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內涵和外延明確的、得到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定義。這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個基本事實。所以,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不要停留于這兩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概念上,一定要有歷史的變化的觀點,必須顧及時間、地點和有關條件,要深入分析它們的具體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人的發(fā)展狀況等。否則,就會含混不清,難以澄明。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