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民利益問題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溫鐵軍: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民利益問題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人口增加的絕對值過大的作用下,任何單純農業(yè)的體制變化或者政策調節(jié),都已經不可能根本扭轉人均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

◇但由于土地面積一定、而勞動力絕對過剩且不斷增加,勞動力作為要素投入既使無效益也仍然追加,使得資金和技術等其他要素難以在邊際報酬的作用下對勞動力進行替代,在小農經濟條件下的農業(yè)生產領域,市場機制這個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有時候就是不顯著。

◇統(tǒng)農區(qū)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都已經有了外出就業(yè)的經驗,其勞動力機會收益隨之成為“影子價格”,農村勞動力價格也就參照非農就業(yè)價格被“顯化”出來。

◇農戶收入低,投入低的內在制約因素,主要是國情矛盾的硬約束條件下,農戶的土地規(guī)模有限,而不是承包期長短的問題。

土地制度不僅是農村制度變遷研究的首要問題,而且無論其變遷形式是激烈的戰(zhàn)爭還是溫和的改良,最終形成的制度內涵總是相對穩(wěn)定的[1]。人們如果對建國以來的土改(1949)、大包干(1978)、“延包30年”(1998)這三次有本質上相似之處的制度安排的認識不清晰,往往會把復雜的農村社會經濟問題(亦即“三農問題”)簡單化,進而對土地制度變革寄予急功近利式的過高期望,由此忽視更為艱苦細致的農村組織、制度的創(chuàng)新……

家庭承包制=“均分制+定額租”

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是由內生性的因素決定的,與中國農村的“小農村社經濟”這種傳統(tǒng)的經濟基礎高度相關。

1、基本國情矛盾——人地關系的高度緊張

小農村社經濟與中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這個基本國情矛盾相輔相成。

上下五千年的農業(yè)中國,由于農業(yè)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土地資源被高度開發(fā),才得以在復種、套種指數相對提高的基礎上,支撐了人口的不斷增長。

早在13世紀初葉的宋朝,中國人口南北合計突破1億,那時就已經是人地關系高度緊張。到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人口已超過4億。其后百余年人口數量穩(wěn)居世界第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人口已經超過5億,雖然也通過墾荒造田,一度使耕地面積增加,但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人口政策造成六十年代人口超過8億,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人口增加的絕對值過大的作用下,任何單純農業(yè)的體制變化或者政策調節(jié),都已經不可能根本扭轉人均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因此,令我們自豪的農業(yè)文明史給今人留下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可能解決、只可能相對緩解的基本國情矛盾——人地關系高度緊張。

 2、小農村社經濟條件下土地無限細分的財產制度必然導致人口過剩

正是在這個基本國情矛盾制約下,使得任何土地過分向少數人集中的制度安排都無法維持社會穩(wěn)定,中國農業(yè)社會才不得不以“均平”為傳統(tǒng)理念,逐漸形成了兼業(yè)化的小農經濟結構和傳統(tǒng)的子嗣間平分財產的內生性制度。

這種內生性制度的作用使農村在人口增長的同時,每個農戶經營的農地規(guī)模越來越小。從而形成典型的村社內部化的小農經濟,而小農經濟又必然帶來人口過剩,加劇國情矛盾。這是因為,小農經濟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本的平均利潤和地租都不會表現(xiàn)為經營的界限,只有在它扣除實際成本之后,付給自己的工資才是絕對的界限”。這使得在高度分散的農戶經濟條件下農民習慣以大量不計報酬的家庭內部勞動投入替代資本和技術要素的投入,由于這種不斷追加勞動的“精耕細作”可以使農戶的土地生產率提高,因此從每一個農戶的角度并不計算人口增加的成本。但最終,這個成本要由全社會來承擔。

農民在資源約束下追求土地不斷細分的制度,在解放前的集中表現(xiàn)足以“耕者有其田”為目標的三次“土地革命戰(zhàn)爭”。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也被各種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農地制度安排所充分體現(xiàn)。

我們都能夠看到這樣一個制度現(xiàn)象:無論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土改、六十年代初的三自一包,還是七十年代末的大包干及其后各地普遍出現(xiàn)的“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甚至九十年代落實30年不變的“延包政策”,其實際內容在農村都被農民搞成只不過是按照村內人口平均分一次地。而且,傳統(tǒng)農區(qū)土地大的調整基本上20-30年,即每隔一代人就進行一次。

事實告訴我們,不論以什么名義,搞什么政策、建什么制度,其結果都一樣。除非誰能把農村人口大規(guī)模地“農轉非”,否則,這個制度現(xiàn)象就不得不繼續(xù)下去。

3、兩田制和兩權分離

在家庭承包制得到普遍推行的同時,村社內部實際上還恢復了土地的公田與私田并存的“兩田制”,以及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兩權分離”。而這兩種制度卻并無新意,不過是存在于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之中的長期制度。

解放前“兩田制”中的公田大約占土地面積的6-7%(也有認為10-20%,我們在廣東珠江三角洲調查到的案例中,有的村甚至占80%以上);而現(xiàn)在,則允許集體保留5%的“機動地”。[2]

盡管解放前后的這兩種公田名稱不同,但實際作用一樣,都是出租或“發(fā)包”給農民,收益也都主要用于村社的公共開支。

主要的不同在于:解放前的“兩權分離”是所有權歸地主,使用權向中農和富農集中;現(xiàn)在的所有權歸村集體,使用權平均分配。

由于規(guī)模細小、剩余太少,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村經濟基礎之上,根本不可能建立龐大的上層建筑,因此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至少試圖維持“輕徭薄賦”。到近現(xiàn)代,則強調“減租減息”,或者“減輕農民負擔”。家庭承包制穩(wěn)定下來以后,長期規(guī)定的農民負擔不超過5%,就是以政府強制的形式,規(guī)定了政府和集體作為土地所有者占有的最低“地租”。

綜上所述,在中國這種特定資源環(huán)境制約下,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實質內容可以被概括為“均分制+定額租”。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