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跡教師隊伍二十余年,什么事情最讓人心痛?是看到一代代學生被中國教育"教愚"--教得愚笨、愚鈍、愚蠢,卻無能為力。
中國教育的一大功效是,盡量把所有的學生教化成一個腦袋。現(xiàn)代教育是該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還是泯滅個性、扼殺創(chuàng)新?正確答案無疑該是前者。但是中國的教育卻長期反其道而行之。這一教化結(jié)果大多時候是通過中國式的考試來實現(xiàn)的。中國式考試的分數(shù)又是評價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最主要方式。且不說那越來越"嚴格""科學"的所謂"標準化試題"無處不在,就是本最應該讓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問答題"、"論述題",那一條條按"評分標準"中的"答案要點"給分的評價方式,就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得不在答題時先要揣摩好命題者的心思。就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個性特色的寫作,也高懸著"主題""思想""意義"必須"積極"而不能"落后"、必須"歌頌"而不能"批評"、必須"光明"而不能"陰暗"等等緊箍咒。當然,中國學生的學業(yè)評定里也有品德操行、身體素質(zhì)、愛好特長、社會實踐等等評價內(nèi)容,但在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中國式高考、中考面前,它們統(tǒng)統(tǒng)退居其次。
這一考試、評價方式延禍至平時的教學,那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必須以教材教參說過的或習題集后面告訴的"參考答案"為標準:"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用成語來表示只能填"同心協(xié)力"而不能是"齊心協(xié)力","刻畫描摹得非常逼真"只能填"惟妙惟肖"而不能是"栩栩如生"(鄒靜之《女兒的作業(yè)》)。一個小學生的作文寫了他家的一盆花,被老師打了低分,老師的批語是沒能寫出"花的精神",比如蓬勃向上、努力綻放什么的。一個中學生在期末考試作文中揭露了他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煙草部門收購煙葉中風氣惡劣、魚肉鄉(xiāng)里的事實,以一個老漢的不幸遭遇和無奈感嘆表現(xiàn)了"低調(diào)"的主題,也被打了低分,老師批語是:"此類題材的作文寫作時要慎重"(K12網(wǎng)"韓軍在線")……此類惡跡可謂罄竹難書,各界人士也多早有揭示,為不多占本文篇幅,暫先打住。
中國教育的第二大功效是,將學生與真正的"學習"有效隔離。真正的學習是學生融入全身心的體驗與感受之后收獲新知識,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數(shù)時候是自覺主動、積極參與的,從本質(zhì)上講是充滿樂趣的。但中國的教育同樣長期反其道而行。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罷。我的一個同事向我講過,就在他兒子的學校,一個剛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小學自然課老師,上課常常帶學生親自動手捉蟲子、摘樹葉、弄花草、玩泥巴,鼓搗試管做實驗,教室也總是被搞得"亂七八糟",學生們不亦樂乎,但期末考試成績卻遠不如那些從不帶學生做實驗,只是要學生老老實實坐在教室里背背書中答案的"老教師"教的班級。結(jié)果那新老師挨了領導批評,因教室常常被"搞得亂七八糟"還受了班主任的責怪。新老師滿腹委屈而又無可奈何,最后也只得向"先進經(jīng)驗"看齊了。類似的例子可以說到處都有、舉不勝舉。中國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學生能考出好分數(shù),只要能得到好分數(shù),所有能用上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而更該被注重的學習過程、身心體驗、樂趣享受則可以最大程度地被省略--這在很多地方被自詡為"教學效率",在眾多的批評者筆下被稱為"題海戰(zhàn)術"、"機械灌輸",在蘇北等一些地方則被形象地稱作"死揪"。中國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圖書館、資料庫,他們不會,或從來就不屑于查原始資料--當然很多地方也沒有真正的圖書館、資料室,很多時候他們也看不到真實的原始的資料--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在教科書與習題集里有明確的不可置疑的答案。
人類社會有無不容置疑的絕對真理?有,它就在中國大中小學生的政治課教材里。教育最應該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懷疑、探究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比較、辨別的能力。但是中國教育要做的恰恰相反,它就是要掐滅學生的懷疑精神、探究勇氣,就是要學生相信教材與教參的絕對正確,特別是相信政治教條的絕對正確--因為按那上面說的去回答就可以得高分,否則就生死難卜,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命運當兒戲。即便拿那些教條與現(xiàn)實稍一比照,你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悖謬、虛偽、荒誕,但你不能懷疑、不敢懷疑,更不許質(zhì)疑,特別是在考試的時候。這話題一扯開來又會犯忌,也暫打住。
這樣的"學習",當然就是痛苦而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樂趣可言的。于是中國學生的厭學比例絕對世界第一,中國的"差生"無論是絕對數(shù)還是相對數(shù)也絕對世界第一。記得中青報前幾年有一則報道說,按每個班級10來個到三分之一比例計算,中國學校所謂的"差生"數(shù)應該在四五千萬。這則報道因觸痛某些人神經(jīng),遭到批評并封殺。而即便是還有"學習興趣"的乖男乖女,有幾個能真正喜歡上這樣的學習方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