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朱英:海峽兩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與學術交流(3)

摘要:近60年來海峽兩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體可分為前后兩個30年,兩個明顯不同的歷史階段。前一階段兩岸學者互不聯系,各自對辛亥革命史開展研究。在臺灣經歷了從“正統學派”之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發(fā)展變化,進入到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與同期大陸辛亥革命史研究發(fā)展緩慢乃至停滯,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反差與對照。后一階段大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趨于興盛,一度成為歷史學科眾多分支中的一門“顯學”,臺灣相關研究則明顯趨緩甚至萎縮。

下面講第二個大的問題,后30年兩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發(fā)展與變化。

(一)大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興盛。文革結束之后,長期制約歷史學研究的“左”傾思潮的影響,逐漸被清除,恢復了實事求是的精神。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與繁榮有了寬松的環(huán)境。以往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長期被視為禁區(qū)的某些領域和課題成為許多學者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新觀點、新見解也層見疊出,新領域、新課題被不斷的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也很快趨于興盛。辛亥革命史甚至可以稱為這一時期大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之一,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突出,甚至在相當的程度上引領了改革開放之后大陸新史學的發(fā)展變革。章開沅教授在1979年初也發(fā)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這篇論文,大聲疾呼近代史研究者應加強對于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探討,要打破所謂“立足于批”的精神枷鎖,要推倒所謂“資產階級中心論”、“資產階級決定論”、“資產階級高明論”等誣陷不實之詞,敢于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膽識來撥亂反正,堅持正確全面的評價處于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這篇論文發(fā)表之后,不僅在國內史學界,而且在海外學者中也引起了比較強烈的反響,美國學者將這篇文章譯成英文發(fā)表,認為這篇文中的觀點,反映了中國史學界研究近代資產階級的新動向。在1980年代,大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經取得了受到海內外史學界高度重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在80年代初,出版了由章開沅、林增平兩位先生主編的三卷本的《辛亥革命史》,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通史性、綜論性的大型著作,受到普遍的好評。國外的學者認為,這一著作參與編寫的人數眾多,材料極為豐富,涉及問題十分廣泛,可視為30年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最能體現目前辛亥革命史的觀點、方法和水平的皇皇巨著。

臺灣的學者,雖然認為這部書的材料選擇及章節(jié)安排不平衡,而且他們不同意辛亥革命是一個失敗的革命,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結論,但是也承認,在所有有關中共的辛亥革命的學術論著中,這是篇幅最大、資料最豐,最具學術形式的一部,從世界史學的眼光看來,也是篇幅最大、最有系統的一部書。臺灣的辛亥革命史研究,雖然自從70年代以后,就發(fā)展迅速,成果眾多,但是令人有些不解的是,他們始終沒有出版一部綜合性貫穿性的大型辛亥革命史著作,一直都沒有出版這樣的一部書。在這個方面,大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很快就超越了臺灣,不久之后金沖及、胡繩先生合作的四卷本的《辛亥革命史》也陸續(xù)公開出版,另外還出版了李新等學者主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研究室的同仁、學者們集體撰寫的《中華民國史》,這些成果都受到海內外史學界的關注。在這個時候的中國大陸辛亥革命史研究除了通論性的著作之外,各種專題性的研究成果也為數甚多,比如與辛亥革命密切相關的一些歷史人物的研究,包括年譜、傳記、評傳、研究等形式出現的著作多達80余種,涉及的人物有主有次,有正有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教育、外交等等各類人物,研究的范圍可以說是大大的拓寬。對于其他專題的研究,如政治制度、政治事件、革命團體、立憲派與立憲運動,還有清末新政,資產階級、商人社團,包括海關、租界、通商口岸、社會風俗等等這樣一些領域,都有多篇的論文予以論述。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代,大陸發(fā)表的有關辛亥革命的論文總計有5200篇左右。1980年代這10年的論文總數是前30年的10倍。與此同時,眾多有關辛亥革命的史料也大量出版,例如重要人物文集、史料集,有《孫中山全集》、《黃興集》、《章太炎全集》等11種,重要的文獻資料有《臨時政府公報》、《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匯編》等,專題性的資料則有《盛宣懷系列專題檔案匯編》、《辛亥革命前10年間的民變檔案史料》、《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等等,另外還有《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于辛亥革命》,還有《英國藍皮書有關于辛亥革命資料》等外文資料書籍,在這個時期也得以翻譯并出版。另外在大陸還迅速出現了多個以辛亥革命史為重點研究內容的學術單位,各自會聚了一批研究隊伍,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的清史研究所,我所在的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以前稱歷史研究所,在2000年改名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另外還有中山大學的孫中山研究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孫中山研究所,這些都是在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人員相對較為集中,成果比較豐富的研究機構。另外還建立相關的跨區(qū)域性的研究學會,比較有影響的是1979年成立,并且延續(xù)至今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會。這個研究會以前一直是章開沅先生擔任會長或者是理事長,后來因為年齡已經比較大了,所以由我來接任他做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們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大型的學術期刊,《辛亥革命史叢刊》、《辛亥革命史研究會通訊》、《國內外辛亥革命史研究史動態(tài)》等等期刊雜志。我們在研究會成立之后的30余年當中,多次參與或者是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活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學術影響,受到海內外近代史學界的好評。從前年開始,我們又開始積極參與籌劃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我們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相關的一些學術研究單位,已經多次的一起商討開展相關的學術的活動,從事學術研究的規(guī)劃。前幾天,剛剛在中山市,就是孫中山的故居,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和中山市一起舉辦了一個“孫中山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的一個小型的學術研討會,邀請了我們國內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在一起共同探討怎么樣進一步開展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也是為了今年我們要舉辦高規(guī)格的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做一些準備工作。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是孫中山研究會,這個研究會曾經多次舉辦高水平學術研討會,對于推動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部門,包括我們的民主黨派,比如我所在的民革中央就有一個孫中山研究會,還有辛亥革命史的一個研究會,也組織了很多的紀念學術活動,定期舉辦有影響的學術研討會??傊@一時期大陸各方面情況,都表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大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主要的表現是:研究者隊伍壯大、思路開拓、方法更新,召開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學術會議,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新意的論文,還陸續(xù)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從而使辛亥革命研究逐漸成為歷史學科眾多分支中的一門顯學。到了1990年代以后,大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仍持續(xù)發(fā)展,無論是綜合研究還是專題探討,都取得了令國外學者十分重視的一大批成果,論文則幾乎是多不勝數,涉及資產階級各個方面的內容。例如近代中國商會與其他商人社團研究的開拓,是中國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一個突出表現。大陸史學界對于近代商會較為系統的研究,雖然發(fā)端于80年代中期,比國外晚,但是我們的進展相當迅速,視野也日益擴展,除了發(fā)表眾多專題論文之外,還出版了若干有影響的學術專著,我本人就是從辛亥革命時期商會的研究進入到這個學術研究的領域中來的。商會是清末由工商業(yè)者成立的一個新型的商業(yè)團體,在當時對于聚合分散在各行各業(yè)的工商業(yè)者,使他們凝聚成為一個相對統一的一個整體,能夠在當時政治、經濟舞臺上發(fā)揮突出的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前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忽視,或者是研究比較少。我們在80年代開始這方面的研究時候,因為我們挖掘了大量的商會檔案,所以我們做出來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我們除了發(fā)表眾多的專題論文,我們還出版了好多本有影響的學術專著。

因此就總體而言,1990至1999年,這一個10年我們的辛亥革命史研究,還是在以往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fā)展。這10年發(fā)表的論文數是4400篇,雖然比前10年有所減少,但是在整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論文數量當中仍然是占比較大的比例的。而且有關辛亥革命史的學術著作的出版是呈上升的趨勢,數量有所增加,而且多有新意,具有比較高的學術的價值。另外這一時期在大陸各地舉辦的有關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學術討論會,多達近20次,體現出相關研究的持續(xù)活躍與發(fā)展。在研究領域方面,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除了對一些老課題開展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之外,比較突出的是對于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廣泛的探討。這一時期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辛亥革命這一歷史本身,而是擴展到辛亥時期或者這一時期前后的諸多的領域,辛亥革命史研究開始轉變?yōu)樾梁ジ锩芯俊N覀円部梢苑Q之為跳出辛亥革命史來研究辛亥革命,這都是辛亥革命研究或者辛亥革命史研究不斷發(fā)展深化的一些具體的表現。

當然,毋庸諱言,任何一次歷史事件,即使是像辛亥革命這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很難一直成為史學研究中的熱點。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后的發(fā)展高潮之后,大陸辛亥革命史研究進一步發(fā)展勢頭也有所減緩。相當一部分研究者的興趣轉向了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其他的新的研究領域。也有一部分學者的研究,在時段上明顯的向晚清或者是民國上下推移。從表面上看,集中研究辛亥革命的成果比以前減少了,但是在另一方面,這一種變化也對辛亥革命史研究具有上下延伸與橫向貫通的積極意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部分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加入到文化史或者經濟史、社會史研究的探討,也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可以借此把比較廣闊的視野與比較連貫的史實帶回到辛亥革命史研究當中來。事實也是如此,包括我所在的研究所,將近20位研究人員,前些年都是研究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但是近兩三年又回歸到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當我們用更廣的視野、更長的時段來看辛亥革命的影響,我們會有許多新的認識。我們現在正在做一個大型的集體研究的項目,就是“辛亥百年的記憶與詮釋”。不同的政府、不同的政黨、不同的政派、不同的界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對于辛亥革命有著各自不同的記憶、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詮釋,同時也有不同的影響。我們從這100年這樣一個長時段來考察,可能會更加清晰或者更加準確地看待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作用與影響?,F在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見解、不同的學術觀點,在一個包括價值觀都是多元化的時代,特別是在網絡極其發(fā)達的這樣一種情形下,都可以自由表達和交流。

(二)臺灣辛亥革命史研究發(fā)展的減緩。臺灣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在1980年代仍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持續(xù)發(fā)展,在相關著作的出版方面,各種專門的著作不斷推出,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也陸續(xù)問世。80年代上半期臺灣史學界還密集地召開了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這些研討會的召開,本身就對促進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會議結束之后,又都出版了學術價值非常高的多卷本的論文集。另外,還有一些專題論文集也相繼的出版。這些文集收錄了大批臺灣學者有影響力的專題論文,具有很有參考借鑒價值,如這一時期有關華僑與辛亥革命的研究在臺灣取得比較大的進展。但是從80年代后期,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后,臺灣辛亥革命史研究明顯減緩。據不完全統計,1990至2000年的臺灣學者發(fā)表的有關辛亥革命的論文,總計只有53篇,平均每年只有6篇,2000年2008年,這是最近的更加減少為17篇,平均每年只有2篇了,而大陸1990到2000年發(fā)表的論文是4000多篇,所以它這個減緩的是非常明顯的。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有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學術研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之外,199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qū)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逐漸的式微,與臺灣的政治轉型加快,本土化的影響和沖擊力加大有直接的關系。簡言之,臺灣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經歷了70至80年代迅速發(fā)展之后,在90年代逐漸出現開始萎縮的狀況,一方面是學術研究階段性發(fā)展特點所至,在高潮之后必然會有一段低潮期,但另一方面,臺灣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也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式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李登輝執(zhí)政之后,在各個方面逐步推行本土化政策。2000年以后民進黨執(zhí)掌政權,更是加速的實施從政治到文化的去中國化政策,以至中華民國是視為外來政權,中國歷史被視為外國史,同時從政治、經費等方面大力支持臺灣史研究。受其影響,臺灣的許多學術機構和學術發(fā)展計劃,都大規(guī)模的向臺灣史傾斜,就是臺灣的數學研究,集中都去做臺灣史。中國史研究,明顯的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這樣一種趨勢,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當然就難以發(fā)展,只能是趨于萎縮了。

責任編輯:劉曉楠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