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中央黨??粕绮可鐣贫缺容^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2011年初應中央辦公廳邀請前往中南海討論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思路。南方周末記者于2011年11月底對她進行了采訪。
四大領域社會矛盾比較突出
南方周末:2011年,中央著重提出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你認為現階段為什么要這么重視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向春玲:當前,國家面臨著體制和結構的雙重轉型。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我國同步進行,意味著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
沒有社會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和創(chuàng)新,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都是空話。
南方周末: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向春玲:主要是四個領域,分別是農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遷、企業(yè)改制、涉法涉訴等,此外還有勞資糾紛、醫(yī)患糾紛、環(huán)境污染等社會矛盾多發(fā)領域。這些矛盾在改革開放初期都是沒有的,或者是極少有的。近年的江西宜黃拆遷事件、協和醫(yī)院醫(yī)生被砍事件、廣東烏坎事件都屬于典型的社會矛盾。
南方周末:這么說是社會矛盾倒逼社會管理必須創(chuàng)新?
向春玲:是的,但也不能完全說是因為社會矛盾到了今天的地步,中央才提出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早在1993年中央就提出了社會管理的概念,2004年提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這兩年特別是2011年中央密集提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管理手段激化了社會矛盾
南方周末:現在提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過去的管理手段有什么問題呢?
向春玲:管理手段比較單一,重視行政命令和強制性指令,忽視法治規(guī)范、道德管理和做群眾工作。
南方周末:這帶來什么后果?
向春玲:激化了社會矛盾。比如前些年的拆遷問題比較突出,實際上我調研時很多人都希望通過拆遷改善居住環(huán)境,但政府能不能在拆遷時切實做到征詢群眾的意見,更多地考慮一下他們的住房、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合理訴求,不能老讓一些百姓為發(fā)展做犧牲,要讓人家享受發(fā)展的成果。
南方周末:就以拆遷來說,近年出現的一些暴力事件,除了過去的管理手段有問題,還有什么問題?
向春玲:管理環(huán)節(jié)有問題,重事后處理,輕源頭治理,平時只要不出事就行,一旦出事就動用警察,再不行就花錢買團結,這不僅增加了管理的政治成本,也使經濟成本上升。所以現在提出要關口前移,改變過去只停留在管理末端的狀態(tài)。
南方周末:是否涉及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向春玲:當然。政府職能存在轉變不到位的問題,既有缺位,也有越位,缺位就是教育、醫(yī)療等公共服務該管的沒有管好,越位就是熱衷上經濟項目,做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忽視社會管理和建設,對一些不該管的大包大攬。
這又體現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社會協同不夠,社區(qū)建設和社會組織建設不成熟。輕視社會協同,會導致政府習慣性統管一切,做決策時不征求群眾意見,往往政策一出臺,就會有人上訪。
南方周末:那您認為社會管理應該怎么創(chuàng)新?
向春玲:需要由過去重經濟建設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fā)展轉變;由過去“嚴管整治”向“寓管理于服務”的理念轉變;由傳統的“政府包攬一切”向黨委政府主導下發(fā)揮社會協同作用轉變;由事后處置向源頭治理轉變;由硬性行政命令向運用法律、思想道德建設、做群眾思想工作、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綜合方式轉變。
應該強調多元化治理
南方周末:這一年您到處講課,您印象中,地方政府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是什么態(tài)度?
向春玲:全國都很重視,但也不盡相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因為社會矛盾暴露得早,也比較多,他們的官員一般社會管理早就在抓。但在欠發(fā)達地區(qū),官員認為經濟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在經濟建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比重也更大。
南方周末:2011年綜治委更名,由原來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你怎么看待?
向春玲:2011年中央多次強調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后,特別是7月出臺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意見后,全國范圍內都作了部署,這就需要一個實體機構來組織、協調、督辦這個事情。
過去的治安綜治委具有一定的社會治安工作經驗,也有很好的綜合治理思路。更名為管理綜治委,增加了職能,任務更重,范圍也更大,這可以理解成是考慮到不成立新的部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