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報告還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其中,“安全”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項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因此,維護好群眾安全是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面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社會治安防控、社會心理服務和社區(qū)治理4個體系,把公共安全放在4個體系建設之首,體現了黨中央對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視。
公共安全是指人們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交往所需要的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和秩序,包含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wèi)生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公共活動場所安全、信息安全等。公共安全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從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人類早先傳統(tǒng)社會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地震、洪水、饑荒、瘟疫等災害。在人類步入工業(yè)化社會以后,火災、工業(yè)事故、生產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人為災害逐漸增多,成為人類社會新的威脅和“殺手”??v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不難看出,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逐漸由早期傳統(tǒng)社會的自然風險發(fā)展演變?yōu)楝F代社會的人為風險。
我國正處于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轉型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中,傳統(tǒng)社會的風險與現代社會的風險共存,同時,現代的社會風險在逐漸增多。例如,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生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生產安全事件、環(huán)境污染事件、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長江“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天津濱海新區(qū)危險品爆炸事件,以及近來北京大興發(fā)生的火災等,這些事件給群眾的生命、健康、財產、家庭都造成了巨大損害。這些可能是區(qū)域性、局部性或行業(yè)性的安全問題,但是,在當代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其影響力會迅速蔓延到周邊地區(qū),蔓延到多個領域和人群,從而引起社會的恐慌與不安,影響社會穩(wěn)定,對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構成威脅。
公共安全是每個公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涉及公眾生命、健康、財產等方面的安全,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斷發(fā)生既是我國社會轉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反應,也考驗著我們在新形勢下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提高應對公共安全事故的能力是當前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目的就是要更好地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tǒng)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把人民的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宗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強公共安全立法、推進公共安全法治化的要求。黨和國家把維護公共安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樹立安全發(fā)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維護公共安全,要堅持問題導向,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公共安全面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保護人民的生命權和財產權,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為此,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思路,堅持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必須堅持系統(tǒng)治理?!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治理要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促一方發(fā)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細化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責任,全面抓好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管理、防范、監(jiān)督、檢查、獎懲措施的落實;要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各企業(yè)主體要樹立安全發(fā)展理念,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履行生產安全和提供優(yōu)質產品的社會責任;為此,企業(yè)要按照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要求,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落實安全生產報告制度,必須做到安全責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訓到位、安全管理到位、應急救援到位,真正把安全生產做到實處。要積極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維護公共安全。公眾既是公共安全保護的主要對象,又是實施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在災害事故來臨時,民間社會組織和公眾第一時間的自救和互救對提高生存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公眾進行廣泛公共安全知識教育,完善公共安全學科建設和教育體系,拓展社會公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渠道,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安全素質和提高公眾維護公共安全、預防和應對安全風險的能力非常關鍵。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必須堅持依法治理。在公共安全管理上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即加快規(guī)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于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嚴格依法辦事。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上,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切實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能力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要認真貫徹《安全生產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食品藥品管理的有關法律,強化責任和監(jiān)督。針對突發(fā)事件的增多,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治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法治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我國的法治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一些領域法治治理成效顯著。例如在交通安全問題上,通過對酒駕立法的治理,有效地遏制了酒駕導致的人員傷亡,保護群眾的生命安全。
第三,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必須堅持綜合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在社會治理的方式中,除了法治治理外,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會認可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比如價值信念、道德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等也是人們行為治理的有效措施。中央要求,要強化道德約束,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利益關系,協(xié)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但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誠信道德缺失,也是導致當前公共安全問題多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人們出行交通安全意識缺乏,不主動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一些人員的傷亡;生產安全中也存在著違規(guī)操作的行為。特別是在功利主義價值的引導下,一些食品生產者在食品藥品生產過程中,誠信缺失、道德缺失,引發(fā)了不少食品藥品不安全事件,嚴重危害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因此,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同時,加強行業(yè)規(guī)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guī)民約、社區(qū)公約等社會規(guī)范建設,培養(yǎng)更多講責任的現代化公民。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必須堅持源頭治理。堅持源頭治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要關口前移,不能等到出事之后再被動應對。我們有些地方的公共安全工作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和源頭治理,而是采取一種突擊式、運動式、滅火式的被動防范治理模式,重事后處理、輕事前防范,“不出事都不重視,出了事都重視”;一出事全面緊急動員,不是全面大清查就是全面大“關門”,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遠,有的嚴重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方法上出現粗暴簡單的行為,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推動公共安全治理要由運動式治理向常態(tài)化模式轉變,堅持關口前移、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抓好源頭性、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完善日常監(jiān)管和應急處置機制,在日常公共安全管理中要注重精細化和人性化。因此,在基層要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完善公共安全社區(qū)建設標準,積極推動公共安全社區(qū)建設,健全基層安全管理和維護平臺,充分發(fā)揮好基層自治在維護公共安全中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黨??粕缃萄胁可鐣l(fā)展理論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