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青年軍官,多是團以下干部,或是張學良的幕僚,強烈要求抗日,思想激進,是張、楊發(fā)動事變的骨干分子,贊成聯(lián)共抗日。但是,他們之中一小部分人認為,無張他們則難以提升,根本不考慮接受甲乙兩案而主張決一死戰(zhàn),希望以此救張回來。這些人的義憤容易得到廣大官兵和社會上的同情,到1月下旬,“主戰(zhàn)”在西安占了上風。
楊虎城知道,若真打起來,只能速戰(zhàn)速決,否則內部支持不住。張學良被扣以后,他對東北軍不便過多干涉,因此也非常希望張學良回來,一起支撐局面。他主張和平解決,但是又同情主戰(zhàn)派救張回來的急切心情。
周恩來是張、楊請來的客人,不便干預友軍的內部事務,更不能發(fā)號施令,只能做朋友式的勸告,引導方向,協(xié)調各方關系。周恩來兩次致函蔣介石,要求他撤兵,放張學良回來或給張以公職,以緩和迫在眉睫的內戰(zhàn)。在西安,他利用一切場合,和上層人士談話,出席東北軍、西北軍會議,出席群眾團體會議,指出打仗對救張不利,只要堅持三位一體,張學良終有一天能回來的。他反復宣傳要顧全大局,堅持執(zhí)行甲案,和平解決;特別是做主戰(zhàn)派的工作,舌敝唇焦,幾經說服,幾經變卦,這些人就是聽不進去,只是要求紅軍幫助他們出兵,否則便要和共產黨決裂。
●“二·二”事件后,西安局勢更加緊張
2月2日上午,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鋌而走險,殺害了王以哲,并擬定了黑名單,內有不少共產黨員的名字。東北軍內部的矛盾頓時成為對抗性的,在前線的師長劉多荃派兵向西安進發(fā)。西安謠傳共產黨是“二·二”事件的指使者,甚至有人揚言要對共產黨實行兵諫。
周恩來、楊虎城無論支持東北軍的主和派或主戰(zhàn)派,都會使東北軍的內亂演變成西安以至關中的自相殘殺,國民黨中央軍便會乘虛而入。萬一他們扣押周恩來、楊虎城,用武力逼迫東北軍、西北軍投降,內戰(zhàn)必將重開,西安事變的成果就會消失殆盡,共產黨和張、楊所做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周恩來處變不驚,冒著危險趕到王以哲住宅。王躺在血泊中,家里亂作一團。周恩來率李克農、劉鼎等同志料理后事,設靈堂,祭奠死者,安慰生者。消息傳出后,對共產黨的謠言不攻自破。隨后,周恩來又趕到新城大樓和楊虎城商議善后。楊派人到潼關和顧祝同談判,爭取和平解決,執(zhí)行甲案。
周恩來派共產黨員劉瀾波到前線向劉多荃說明真相,陳述利害。楊虎城對處置兇手感到為難。周恩來為維護團結、維護和平,挺身而出,冒著掩護兇手的嫌疑,于2月4日將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送往三原紅軍駐地,從而使對方失去了報復的對象,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自相殘殺,同時也使主戰(zhàn)派失去首領,不能再有其他動作,最終保證了和平解決。
“二·二”事件后,西安失去了談判的平等地位,2月6日楊虎城避居三原。王以哲被害,東北軍少了聯(lián)共的有力人物,東北軍多數(shù)高級將領要求執(zhí)行乙案,東開安徽,并對西北軍武裝戒備。三位一體不復存在。
周恩來堅韌不拔,竭盡全力做友軍的工作,建議取消同志會等進步組織,減少目標,保護左派,維護團結,盡可能減少損失,為抗日保存更多的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