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逼近的征兆。——德國的擴軍備戰(zhàn)[191]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1859年4月22日于倫敦
在德國的大學里,每當學校領導在夜間11時左右把學生趕出啤酒館以后,如果天氣好的話,各社團的學生通常便聚集在市場的廣場上。在這里,各個社團或“派別”的成員開始同其他“派別”的成員做互相“嘲笑”的競賽,目的是想挑起一場流行的不太危險的決斗,這種決斗是大學生生活中最明顯的特色。在市場的廣場上進行這種挑釁性的口角競賽時,主要的技巧在于嘲笑得體,不加正式的或公開的侮辱,但同時又能盡可能地激怒對方,使他最后失去冷靜,破口辱罵,而你也就不得不向他提出決斗。
正是這樣的預賽已經(jīng)在奧地利和法國之間進行了幾個月了。法國在今年1月1日挑起了這場口角,奧地利也反唇相稽。雙方言來語去,指手劃腳地越來越接近挑戰(zhàn)了;但是,根據(jù)外交禮節(jié),這種口角還需要進行到底。于是就有了無窮無盡的建議、反建議、讓步、條件、保留意見和詭辯。
下面就是外交口角的最近的一個例子。4月18日,得比勛爵在上議院宣稱,英國正在作最后的努力,如果失敗,它將放棄調(diào)停。只過了3天,即4月21日,“通報”就報道英國已向其他四大強國提出了下列建議:(1)在和平會議召開之前就實行同時的全面裁軍。(2)裁軍應在軍事的或非軍事的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不受和平會議約束(這個委員會應由6名委員組成,其中1名由撒丁委派)。(3)上述委員會一開始工作,就同時召開和平會議討論政治問題。(4)和平會議開幕后,應完全像1821年會議[192]那樣,立即邀請意大利各國的代表與列強的代表一起討論。同時,據(jù)“通報”報道,法國、俄國和普魯士都表示同意英國的建議,而都靈發(fā)來的電報又帶來了使歐洲各交易所安心的喜訊:路易—拿破侖促使皮蒙特采取了同樣的步驟。到目前為止,一切都異乎尋常地平靜,似乎召開會議的一切障礙必然會消除。實際上,計劃是非常明顯的。法國還沒有作好戰(zhàn)爭準備,而奧地利則準備好了。路易—拿破侖為了使人對他的真實企圖不致產(chǎn)生任何懷疑,曾通過半官方的報刊清楚地表示,這次裁軍只適用于奧地利和皮蒙特,因為法國并沒有擴軍,自然不可能裁軍;同時他在官方的“通報”上發(fā)表的文章中措詞巧妙,對于把“裁軍原則”擴大到法國來的義務推卸得干干凈凈。顯然,他的下一步是把關于法國沒有擴軍的半正式聲明變?yōu)檎铰暶?;這樣一來,就可以順利地把問題置于談論軍事細節(jié)的捉摸不定的基礎上,于是也就可以輕易地用主張、反主張、要求證據(jù)、反駁、發(fā)表公報和諸如此類的狡猾手段,把爭論幾乎永無休止地拖延下去。這時,路易—拿破侖就能夠從容地做好準備,而根據(jù)他的新原則,他可以不承認這些準備是擴軍,因為他需要的不是人(至于人,他在任何一天都可以征集),而是軍用物資和新編部隊的組織。他自己宣布,在今年6月1日以前,他不能作好戰(zhàn)爭準備。實際上,如果他的準備工作在5月15日以前完成,他就能利用自己的鐵路,在這個期限內(nèi)召回歸休兵,到6月1日前后,歸休兵就能歸隊。但是,可以有可靠的根據(jù)來設想,由于宮廷做出的好榜樣,在法國軍事主管部門內(nèi)存在著大量盜用公款、混亂、受賄和揮霍的現(xiàn)象,因而物資的必要準備甚至在路易—拿破侖本人最初確定的期限內(nèi)也不可能全部完成。不管怎樣,戰(zhàn)爭的爆發(fā)每推遲一個星期,無疑都使路易—拿破侖占便宜,使奧地利吃虧。奧地利由于這一外交插曲的結(jié)果,不僅會失去它在軍事準備方面先于其他國家所造成的軍事優(yōu)勢,而且會被繼續(xù)以現(xiàn)有規(guī)模進行軍事準備所必需的大量軍費的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奧地利很了解目前的情況,因而不僅拒絕了英國關于根據(jù)來巴赫會議所依據(jù)的條件召開會議的建議,而且還第一個發(fā)出了戰(zhàn)爭的信號。居萊將軍代表奧地利向都靈宮廷發(fā)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它裁軍和遣散志愿軍,而且限皮蒙特在3天以內(nèi)作出決定,超過3天就要宣戰(zhàn)。同時,奧軍還有兩個師計3萬人開赴提契諾河。由此可見,拿破侖在外交上把奧地利逼得無路可走了,因為他迫使奧地利最先說出了這句神圣的話——宣戰(zhàn)。然而,如果奧地利不因倫敦和圣彼得堡的威脅性的照會而放棄自己的步驟,那末,波拿巴的外交勝利可能使他失去皇帝的寶座。
與此同時,備戰(zhàn)狂熱也遍及其他國家。德國各小邦正確地認識到路易—拿破侖備戰(zhàn)對它們的威脅,已使自己的民族感情發(fā)揮到從1813年和1814年以來在德國從未有過的高度。它們正使自己的行動適應于這種“民族感情”。巴伐利亞及其鄰近各邦正在征集預備兵和后備軍,建立新的部隊。德意志聯(lián)邦軍隊的第七軍和第八軍(由上述各邦組成),原來的編制名額為66000名現(xiàn)役兵和33000名預備兵,將來參加戰(zhàn)爭時可能達到10萬名現(xiàn)役兵和4萬名預備兵。漢諾威和北德意志其他小邦(它們組成聯(lián)邦軍隊的第十軍),也在同樣程度上進行擴軍,同時還加強海岸防御以防來自海上的襲擊。普魯士由于在1850年動員[193]期間和動員以后進行了準備,在軍事技術方面處于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高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它已經(jīng)從容地進行了動員軍隊的準備工作?,F(xiàn)在,它正日益普遍地用針發(fā)槍裝備自己的步兵,并在不久以前用十二磅炮裝備了全部步炮兵;同時正在使萊茵河上的要塞作好戰(zhàn)斗準備。它已經(jīng)命令它的3個軍作好軍事行動的準備。同時,它在法蘭克福的聯(lián)邦軍事委員會內(nèi)的態(tài)度令人信服地證明,它非常了解路易—拿破侖的政策對它的危害程度。雖然它的政府還在猶豫不決,但是輿論已經(jīng)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雖說這時德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的敵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少,但是毫無疑問,路易-拿破侖在德國方面將遇到法國從未遇到過的最齊心的、最堅決的敵人。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寫于1859年4月21—22日
載于1859年5月9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631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191]從1859年4月22日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曾根據(jù)新的材料對恩格斯寫的這篇文章作了修改和補充。——第343頁。
[192]指1821年5月神圣同盟在來巴赫(柳布梁納)舉行的會議。在來巴赫會議上,神圣同盟各大國公開宣布了干涉他國內(nèi)政以維持當?shù)氐姆饨ň髦贫鹊脑瓌t。根據(jù)這一原則,來巴赫會議決定派遣奧地利軍隊到意大利去鎮(zhèn)壓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根據(jù)由于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里的堅決要求而加入1818年亞琛議定書中的限制性條款的規(guī)定,意大利各國君主集團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按照這一條款,干涉別國內(nèi)政,只能按照這些國家的“愿望”進行,并應給予它們以參加談判的權利。——第344頁。
[193]1850年11月,奧普兩國的關系由于爭奪德國的霸權而尖銳化,普魯士因而宣布總動員。這次動員暴露了普魯士軍事制度的嚴重缺點和普魯士軍隊裝備的落后,這促使普魯士政府采取了克服這些缺點的有力措施。——第346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