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如何控制意大利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奧地利如何控制意大利

奧地利如何控制意大利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1796年,波拿巴將軍下了濱海阿爾卑斯山,在德果、密雷棲摩、蒙特諾特和蒙多維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會戰(zhàn),就奪取了整個皮蒙特和倫巴第。[87]他的軍隊在進到明喬河以前,一直順利前進,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到了明喬河,形勢就根本改變了。曼都亞的城墻擋住了他,而這個當代最偉大的統(tǒng)帥為了征服這一障礙,竟用了9個月的時間。第一次意大利戰(zhàn)爭的整個后半期都是為了攻占曼都亞。里沃利、卡斯提奧涅、阿爾科列會戰(zhàn)以及經過布蘭塔河河谷的進軍——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達到這個主要目的。[88]拿破侖一生有兩次為要塞所阻:第一次是在曼都亞,第二次是在但澤[89]。拿破侖很清楚地知道,曼都亞是意大利的鎖鑰。這個地方,他從占領時起,直到離開帝位時止,就一直沒有放棄過;這一時期,他在意大利的統(tǒng)治從來沒有遇到過重大的危險。

意大利的地理形勢清楚地說明,哪一個強國能夠控制北意大利,即羅馬人的南阿爾卑斯高盧,它就能統(tǒng)治整個意大利。波河流域總是決定半島命運的戰(zhàn)場。從馬利尼亞諾會戰(zhàn)和帕維亞會戰(zhàn)起,經過都靈、阿爾科列、里沃利、諾維和馬連峨等會戰(zhàn),一直到庫斯托查和諾瓦拉會戰(zhàn),所有爭奪意大利統(tǒng)治權的決戰(zhàn),都正是在這里發(fā)生的[90]。這也是非常自然的。不論是法國人或者德國人,只要能把對方逐出波河河谷,就能夠使對方同狹長的半島隔絕,并使這個半島同它的同盟國隔絕。這個半島是意大利人口最少、文化最低的部分,它如果被迫僅僅依靠本身的資源來維持,很快就不得不屈服。而在這個波河流域,最居中的一個陣地就是曼都亞。它距亞得利亞海和地中海同樣遠,約為70英里;因此,這個陣地如果由野戰(zhàn)軍來防守,便可以確實封鎖半島的一切入口。此外還應當補充一點:這個陣地處于湖泊之間,并有三個橋頭堡供軍隊進出,而且在四周的地形上有許多縱橫交錯的河流,能把圍攻軍隊割裂成彼此孤立的各個部分,曼都亞的這一形勢在戰(zhàn)術上有巨大的優(yōu)勢;無怪乎古諺說:曼都亞在誰手,意大利歸誰有。

這幾點就足以說明,縱然奧軍僅僅握有曼都亞一地,想把他們趕出意大利,也不是很容易的。當代第一個統(tǒng)帥需要9個月來完成的事情,前瑞士炮兵上尉[91]在同樣期間是做不到的。但是,倫巴第的情況從軍事觀點來看,從1796年以來,甚至從1848年以來,已經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1848年的戰(zhàn)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1796年的戰(zhàn)爭正好相反。1796年的戰(zhàn)爭證明了曼都亞在防御戰(zhàn)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而1848年的戰(zhàn)爭則證明了曼都亞同培斯克拉、列尼亞哥和維羅那合在一起在進攻戰(zhàn)中所具有的作用。從此以后,奧地利參謀部和奧地利軍事工程師苦心孤詣、ensemble〔同心協(xié)力地〕從各方面研究并改進了這個出色的陣地——大概是全歐洲最好的陣地,這使他們得到了最大的榮譽。

我們來看一下地圖。明喬河是由加爾達湖流入波河的一條很小的河,在夏季有許多地方可以徒涉而過,但是整個說來,它是適于作為防御陣地的。這一線應由培斯克拉算起到博爾戈福特(雖然后者并不在明喬河邊),長約30英里,因此居中配置的軍隊能以一日行程到達這條線的任何一端。這條30英里的短線,右方(北方)為加爾達湖和提羅耳阿爾卑斯山脈所掩護,左方為波河所掩護,成為奧軍用來抵抗從西方入侵的敵人的第一道有利的防線。但是這不是它唯一的長處。在加爾達湖和明喬河、波河東面10—30英里處,幾乎與它們平行地流著一條阿迪杰河,形成第二道更為強大的防線,這是在一年四季都只有架了橋才能通過的障礙。我們看一下地圖就可以知道,這條雙線使提羅耳和鄰近的奧地利各省天然地緊密連成一個整體;從軍事觀點來看,這條雙線成為這一整體中必要的補充部分。奧地利政策的原則聲稱明喬河線是德國的防御所必需的,必須在波河上保衛(wèi)萊茵河,其根據也就在這里。

這個陣地按其天然條件來說已很堅固,再經過人工修筑就更堅固了。明喬河線被曼都亞要塞截為兩段。這個要塞離河口非常近,所以要塞下游那一段河流可以完全不必考慮。這樣,明喬河線又大約縮短了七八英里;該線的南端由形成兩岸橋頭堡的第一流要塞所加強。該線的另一端,即河湖相連的地方,有培斯克拉小要塞作掩護。當然,這個要塞不很堅固,并且在1848年曾被皮蒙特軍隊占領過。但是,它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偶然的攻擊,因此只要奧軍進行野戰(zhàn),這一要塞就能守?。煌瑫r它保障奧軍能到達明喬河西岸。

1815年以前,阿迪杰河線一直被忽視。從1797年到1809年,它是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的邊境線;但是從1815年起,奧地利占領了該河兩岸。在離曼都亞約25英里的地方,在阿迪杰河上有一個小要塞列尼亞哥;然而離培斯克拉最近的城市維羅那當初卻沒有設防。但是,奧地利人很快就發(fā)現(xiàn),要使這個陣地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就必須使維羅那成為要塞。而他們也就這樣做了。不過,由于奧地利人所特有的辦事遲緩的舊習性,他們對完成這個任務極不重視,以致到1848年革命爆發(fā)時,雖然阿迪杰河左岸(即東岸)的、可以被用來對付奧地利的工事倒構筑得相當不錯,但是朝著敵人的那一岸,相對說來卻幾乎是沒有設防的。

拉德茨基和他的參謀長海斯和雪恩海斯,在被革命逐出米蘭以后,就立即開始糾正這個缺點。他們在西面圍繞維羅那的高地上構筑了工事,使敵人不能對要塞圍墻進行射擊。他們做到這一點,是奧地利的一件幸事。當時,明喬河線被迫放棄。培斯克拉受到了皮蒙特軍隊的圍攻;皮蒙特軍隊幾乎接近了維羅那多面堡的圍墻。但是在這里,他們被擋住了。桑塔路其亞會戰(zhàn)(1848年5月6日)向他們表明,繼續(xù)對維羅那防御工事進行任何攻擊,都是完全無濟于事的。

但是整個北意大利完全為革命軍掌握了。拉德茨基除了他的四個要塞(其中,他以維羅那作為自己軍隊的營壘)以外,已經一無所有。當時,在他的正面前和兩側的地區(qū)以及幾乎整個后方地區(qū),都為敵人所控制。甚至和提羅耳的交通也受到威脅,有時還被截斷。但是,由努根特將軍指揮的一個師還是在起義的威尼斯省打開了一條道路,并在5月底與拉德茨基會合。那時,拉德茨基表明,他掌握了這個剛剛為自己筑成的出色的陣地,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由于在這個搜括一空的維羅那四郊再也無法養(yǎng)活自己的軍隊,由于兵力過于薄弱不能進行決戰(zhàn),拉德茨基便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巧妙的側敵行軍,把自己的軍隊經過列尼亞哥轉移到曼都亞;然后,在敵人尚未弄清真相以前,拉德茨基又由曼都亞向前推進,到明喬河西岸攻擊敵人;他把敵人的封鎖線向后壓縮,使皮蒙特的主力軍不得不撤離維羅那。然而他無力防止培斯克拉的陷落。在取得了向曼都亞的進軍所預期的一切戰(zhàn)果以后,他重新集合了自己的軍隊,經由列尼亞哥向維琴察出發(fā),并從意大利軍隊手中奪回了該城;于是,他便控制了大陸上的整個威尼斯地區(qū),恢復了自己的交通線,并得到了自己后方廣大富饒地區(qū)的資源;此后,拉德茨基又重新退入他的要塞維羅那,但是,皮蒙特軍隊對于把奧軍逐出維羅那這一點已經完全失望,以致無所事事地消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正在這時,奧軍3個強大的旅開到了,于是局勢便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3天的時間內,拉德茨基肅清了阿迪杰河和明喬河之間的高地上的皮蒙特軍隊,同時在曼都亞附近迂回皮蒙特軍隊的右翼,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使他們在退到提契諾河彼岸之前,一直沒有作任何抵抗。

拉德茨基進行的這個戰(zhàn)局說明,一個將軍,即使他的兵力比敵人薄弱,只要依靠防御得很好的河網體系,就可以扭轉局勢。無論皮蒙特軍隊在什么地方或者想把戰(zhàn)線轉到哪一方面,他們總是無法攻擊奧軍,并且,他們在最后失敗前的5個星期內的混亂行動顯然說明,他們處于怎樣一種無能為力的境地。那末,拉德茨基陣地的力量究竟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簡單地說,這些要塞的作用在于它們不僅掩護拉德茨基的軍隊不受攻擊,而且還迫使敵人分散兵力,而拉德茨基卻可以在要塞掩護下,集中兵力在任何一點上,來對抗當面的那一部分敵軍。培斯克拉牽制了相當數(shù)量的敵軍;拉德茨基在維羅那的時候,曼都亞則牽制了另外一部分敵軍,而當拉德茨基剛剛前往曼都亞時,維羅那又迫使意大利軍隊留下一個軍來監(jiān)視它。不僅如此,皮蒙特軍隊還不得不以分散的部隊在西岸地區(qū)行動,并且這些部隊中沒有一個可以迅速支援其他部隊,而拉德茨基卻能夠憑借他的要塞和橋頭堡任意把他的全部軍隊從河這岸轉移到河那岸。如果皮蒙特軍隊能夠支援維琴察和威尼斯省,那末這些地方是決不會丟失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拉德茨基攻占了這兩地,而皮蒙特軍隊卻被維羅那和曼都亞的守軍牽制住了。

在阿爾及利亞,當法軍縱隊需要通過敵人的地區(qū)時[92],他們編成四個步兵方隊,使這些方隊居于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角,而騎兵和炮兵則在中間。如果阿拉伯人來進攻,步兵便以堅決的火力擊退他們,一當進攻者陷入混亂,騎兵立即沖到他們中間,這時,火炮卸下前車,以便對他們進行射擊。騎兵如果被擊退,就可以在步兵方隊后面得到可靠的掩護。對于同優(yōu)勢敵軍作戰(zhàn)的軍隊來說,要塞體系,特別是設在河網中的要塞體系所發(fā)揮的作用,正如成密集隊形的步兵對于這些非正規(guī)的紊亂部隊作戰(zhàn)時所發(fā)揮的作用一樣。維羅那、曼都亞、培斯克拉和列尼亞哥形成方隊的四個角,只要其中的三個沒有被敵人占領,那末就不可能迫使較弱的軍隊放棄它的陣地。但是怎樣才能攻占這些要塞呢?如果奧軍無力進行野戰(zhàn),培斯克拉的確隨時都是容易被攻克的;而曼都亞,在1848年敵軍甚至沒有企圖對它進行封鎖,更不用說圍攻了。封鎖曼都亞需要三路軍隊:一路在明喬河西岸,一路在東岸,這兩路軍隊用來圍攻,第三路軍隊則用來對付維羅那的奧軍,以掩護圍攻。但是,奧軍如果在河流和要塞之間進行巧妙的機動,就可以用全部兵力ad  libitum〔任意〕攻擊這三路軍隊中任何一路。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進行圍攻呢?僅僅一個曼都亞,波拿巴將軍經過9個月的努力才用圍困的方法奪取了它,那末在依托于維羅那、列尼亞哥和培斯克拉各要塞的軍隊的支援下(這支軍隊能夠在明喬河或者阿迪杰河兩岸集中兵力,進行機動,同時他們的退路也絕不會被截斷,因為他們有兩條交通線,一條經過提羅耳,另一條經過威尼斯?。紒啎纫郧皬姶蠖嗌倌??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這個陣地是歐洲最強大的陣地之一,并且因為奧地利人不僅在那里構筑了足夠的工事,而且也完全了解它的意義,所以我們認為,配置在這個陣地上的15萬奧軍,是用不著害怕數(shù)量比他們多一倍的敵軍的。

然而我們假定他們被逐出這個陣地,假定他們丟失了曼都亞、培斯克拉和列尼亞哥,但只要他們握有維羅那,并且沒有被完全逐出野戰(zhàn)陣地,他們就可以使得任何一支法軍向的里雅斯特和向維也納的進軍成為非常冒險的行動。奧軍一方面守住維羅那作為前哨陣地,一方面可以退到提羅耳補充人員,再迫使敵人分散兵力。一部分敵軍將圍攻維羅那,另一部分必須防守阿迪杰河谷;這樣一來,敵人是否還有足夠的兵力向維也納進軍呢?即使有的話,提羅耳的軍隊也可以經過布蘭塔河谷(波拿巴將軍在1796年曾使奧軍接受了一次極其慘痛的教訓,因此他們了解到布蘭塔河在戰(zhàn)略上的意義)來襲擊他們。但是如果奧軍沒有其他部隊防衛(wèi)直接通往德國的道路,這樣的做法就是絕對錯誤的。因為奧軍把主力調到提羅耳阿爾卑斯山,敵人也仍然能繞過該地,并在奧軍走出山地以前到達維也納。但是我們假定維也納已經設防(我們估計,這一工作正在進行),那末這種考慮就不存在了。奧地利軍隊會及時趕到,來為維也納解圍,并且只要扼守住阿爾卑斯山,就能保衛(wèi)克倫地亞邊境,從而威脅入侵軍隊的左翼,使他們擔心在巴薩諾附近或者在科涅利安諾附近遭受襲擊,擔心在通過該地區(qū)后交通線立刻會被截斷。

附帶說一下,奧地利人借口明喬河線是德國南方的自然疆界,企圖以此證明他們侵占意大利是有理由的,而德國南方疆界這樣的間接防御正好駁斥了這種論調。如果情況真如這種論調所說的那樣,那末萊茵河就應當是法國的自然疆界。在一種場合有效的一切論據,在另一場合也可能完全適用。但是,幸而法國既不需要萊茵河,德國也不需要波河或者明喬河。誰要從翼側迂回別人,他也會被別人迂回。威尼斯省可以從翼側威脅提羅耳,而提羅耳則可以威脅整個意大利。直通米蘭的博爾米奧山口,可以用來為進攻的里雅斯特和格臘迪斯卡的敵人準備第二個馬連峨,這恰恰就和大圣伯納德山口對于向瓦爾河一線進攻的梅拉斯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93]。歸根到底,在戰(zhàn)爭中,誰能夠更持久、更成功地進行野戰(zhàn),誰就有更大的可能獲得勝利。讓德國緊緊握有提羅耳吧,那樣,它便完全可以讓意大利在平原上為所欲為。只要德軍能夠進行野戰(zhàn),威尼斯省是否在政治上從屬于德國,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從軍事觀點看來,德國的阿爾卑斯山疆界控制著威尼斯省,這對于德國說來,應當是很夠了。

當然,這純粹是意大利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當法國插手,情形便不同了;如果法國以全力來干涉,交戰(zhàn)的每一方當然都會盡可能保衛(wèi)自己的陣地。德國將會放棄明喬河線以及阿迪杰河線;但是只有把它們讓給意大利而不是讓給其他國家,它才能夠放棄它們。

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只是研究了奧軍方面采取防御戰(zhàn)的前途。但是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那末他們的處境將迫使他們采取進攻戰(zhàn)的計劃。關于這個題目,我們在下一篇文章里再談。

弗·恩格斯寫于1859年2月中

載于1859年3月4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575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87]指1796—1797年波拿巴在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戰(zhàn)爭中在意大利戰(zhàn)局最初階段進行的幾次會戰(zhàn)。1796年4月,波拿巴的軍隊從尼斯經由山道向波河河谷發(fā)起進攻,4月12日在蒙特諾特擊敗了一股奧軍;4月13—14日在密雷棲摩粉碎了在與奧軍結盟的皮蒙特軍隊編制中的一股奧軍;4月14—15日在德果擊敗了前來援救這一股軍隊的奧軍。1796年4月22日,法軍在蒙多維與皮蒙特軍隊進行決戰(zhàn),結果皮蒙特軍隊向都靈潰退。——第213、234、665頁。

[88]波拿巴圍攻曼都亞是在1796年6月開始的。當時,波拿巴的主要兵力正在對那些企圖替要塞解圍的奧軍作戰(zhàn)。1796年8月5日,波拿巴在卡斯提奧涅擊敗了烏爾姆捷爾指揮的奧軍,1796年9月上半月在布蘭塔河河谷再次擊敗了烏爾姆捷爾的軍隊;1796年11月15—17日,法軍在阿爾科列會戰(zhàn)中粉碎了新派往曼都亞解圍的奧軍;1797年1月14—15日波拿巴在里沃利會戰(zhàn)中又一次打敗了奧軍。經過9個月的圍攻,法軍終于在1797年2月2日迫使曼都亞守軍投降。——第213頁。

[89]拿破侖的軍隊圍攻但澤(格但斯克)是在拿破侖第一對歐洲各國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zhàn)爭期間,于1807年3月開始的。守備要塞的普魯士軍隊和俄國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守軍的行動得到另一支曾多次企圖解圍的俄國部隊的支援。直到1807年5月底,在不受侮辱的條件下,要塞守軍才向優(yōu)勢敵人投降。——第213頁。

[90]1515年9月13—14日的馬利尼亞諾會戰(zhàn),是法國、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國在1494—1559年進行的意大利戰(zhàn)爭中最重大的會戰(zhàn)之一。在會戰(zhàn)中,法國國王弗朗斯瓦一世的軍隊打敗了米蘭公爵的瑞士雇傭軍。1525年2月24日,弗朗所瓦一世的軍隊在帕維亞被德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所擊敗。

1706年在都靈會戰(zhàn)中,意大利軍隊粉碎了圍攻都靈117天的法軍。

1799年8月4日(俄歷15日)在諾維會戰(zhàn)中,由亞·瓦·蘇沃洛夫指揮的俄奧聯(lián)軍,粉碎了茹貝爾的法軍,最后把法軍逐出北意大利。

1800年6月14日在馬連峨會戰(zhàn)中波拿巴的軍隊擊敗了奧軍。

1848年7月25日在庫斯托查,由拉德茨基指揮的奧軍使皮蒙特軍隊遭受了慘重的失敗。

關于諾瓦拉會戰(zhàn)見注50。——第213頁。

[91]原文是雙關語,《captain》既有“統(tǒng)帥”的意思,又有“上尉”的意思。前瑞士炮兵上尉是指路易·波拿巴,他在瑞士住過很長時間,曾入瑞士國籍,1834年曾任伯爾尼州炮兵團的上尉。——第214頁。

[92]1830年法國政府開始在阿爾及利亞進行掠奪性的殖民戰(zhàn)爭。由于殖民者遇到了阿爾及利亞人民頑強的抵抗,這一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了40年。直到1871年,法國資產階級才最后把阿爾及利亞變成自己的殖民地。——第218頁。

[93]指1800年的意大利戰(zhàn)局。奧軍總司令梅拉斯最初在瓦爾河附近勝利地攻擊了法軍右翼,但是在1800年5月下半月,波拿巴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奧軍的后方。6月2日,法軍占領米蘭,并渡到波河南岸,1800年6月14日奧軍在馬連峨被擊潰。——第220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