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報告這部分的學習領會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精神之魂。它的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第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第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第四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有機統(tǒng)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是相對穩(wěn)定的,要長期起作用,但又不是一成不變,要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這個價值體系也不是封閉的,要不斷吸收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先進、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這個價值體系需要在全社會宣傳推廣,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為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生命線”。因此,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是黨的十七大對十六大提出的發(fā)展先進文化要求的進一步具體化,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一大理論創(chuàng)新。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重要的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就需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tài)度問題。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始終在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和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也就是成為本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就是20世紀初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當時,隨著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造成的新形勢,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落后國家不能首先進入社會主義的傳統(tǒng)理論顯然不適用了,正是列寧既堅持了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結合本國實際和時代特點,才開創(chuàng)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鄧小平同志的一大歷史功績,就是他首先跳出“削足適履”的思維模式,提出該怎么做不是看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而要看是否符合“三個有利于”。于是聯(lián)產承包、改革開放、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禁區(qū)都被打破了。而“三個有利于”本身也是對馬列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因為發(fā)展生產力就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梢哉f,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變化、評判標準的變化,帶來了中國的大變化,是當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里程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后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首先要培養(yǎng)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他們必須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同時還能夠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才可能在理論創(chuàng)新上做出貢獻?,F在我們黨內包括理論界存在兩種少數人,一種是對改革開放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其中有的是因為長期脫離改革開放的實踐所導致的思想僵化,有的是從自身利害出發(fā)的個人好惡。還有一種是馬列主義功底不深,但功名心重,創(chuàng)不了新就“撞線”,不僅不能幫助人們提高認識,反而起了制造思想混亂的作用。這都不是對待理論創(chuàng)新的正確態(tài)度。同時,我們還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我接觸的一些大學生黨員說,黨的章程他們都理解,都覺得很好,但覺得講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太虛、太遠。也有個別講授馬列主義的教師竟然在課堂上講:“什么是社會主義啊?社會就這樣了,主義你看著辦。”這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說堅定理想,不是要你對共產主義是什么樣,何時能實現做這樣那樣的設想。在今天,堅定理想,就是要扎扎實實地為我們黨提出的“三步走”目標而奮斗。堅定信念,就是堅信我們黨的十七大高舉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道路是適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因而也必然能夠成功。如果說,中國革命的歷史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那么,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則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繁榮中國、富強中國。這就是我們共同理想在現階段最具體的表現。
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也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是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大家都知道,經濟學有個“木桶理論”。就是說一個木桶的容量,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板的高度,因為超過這個高度的水,都會從這個缺口流走。還有一個“艦隊理論”,說一個艦隊中不論有多少條速度很快的軍艦,但整個艦隊的速度,取決于艦隊中跑得最慢的那一條船,和“木桶理論”講的是一個道理。從現在看,有些地方人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落后于經濟發(fā)展速度,“口袋”和“腦袋”不協(xié)調的問題比較突出。黨的十七大繼續(xù)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基本隊伍,就是現在20歲左右的這批青少年。應當說,這代人的知識面和眼界、他們獨立思考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都超過了當年的我們,這是社會進步的主流。但也必須看到,我國長期實行的城市獨生子女政策,盡管在當時以及現實條件下完全必要,但其負面作用也逐漸顯示出來。就是在許多青少年頭腦中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加上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知識培養(yǎng),不重視人格培養(yǎng),甚至為了能考個好成績,任何家務都不讓孩子做,任何要求都滿足。而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很早就制定了青少年參加家務和公益勞動的法律,比如德國法律規(guī)定6歲以上孩子必須做家務,韓國規(guī)定小學生每天要參加勞動42分鐘,美國為75分鐘。為什么他們要這樣要求呢?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對波士頓地區(qū)456名兒童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調查發(fā)現,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yè)率為1:15;犯罪率為1:10,愛干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這些人的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較低。這是因為,讓孩子從小干家務,可以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堅韌負責、珍惜和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他們長大后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因此,發(fā)達國家的大學生即使出身富豪之家,也要自己打工掙學費,畢業(yè)后就要自立,否則會被同學瞧不起。而現在我國有些大學畢業(yè)生,沒找到理想工作就干脆不去找了,夜里上網,白天睡覺,卻絲毫不為至今仍依靠父母過活而羞愧,成為永遠長不大的“成人小孩”。
這當然并非我國獨有,1998年的法國《快報》就把這類青年稱為“袋鼠族”。但這種現象在我國尤為嚴重。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yǎng)小”的現象,當然這里主要是講父母還要“貼補”已經成家的子女,不是子女完全沒有收入,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成年人是被父母供養(yǎng)著,而很多父母已是退休甚至是下崗職工。盡管這樣,還有些女青年提出這樣的結婚條件:“要老公,不要老人;有住房,沒有按揭。”而父母為了拿出城里的房子給子女結婚,自己以老病之身搬到遠郊買便宜房子住。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袋鼠族”不僅給父母帶來了經濟負擔和沉重的精神壓力,給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埋下了隱患,更大的問題在于,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親人都缺乏責任心的人,如何履行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當十年、十五年之后,我們都老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歷史地落到這一代人肩頭時,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否承擔得起來?當各種可能的危機甚至災難降臨時,習慣于“自我為中心”、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獨生子女們能否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這都是我們不能不想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也就是說,不要使他們成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這是完全正確、也是非常適時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