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而不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中國參加一戰(zhàn)始末(2)
2011-10-07 15:00
webmaster
我要評論
字號:
這年3月初,一艘載有500多名中國勞工的法國郵船被德國潛艇擊沉。3月3日北洋政府內閣會議決定和德國斷交,并提出條件,把這些條件通知了各協(xié)約國駐北京公使。這些條件是:
1.庚子賠款中屬于德奧部分永遠撤消,屬于協(xié)約國部分暫緩10年償還。2.承認中國及時將進口關稅增加5%。3.辛丑條約和附件中,有妨礙中國防范德國人行動的地方希望能夠去掉,如天津周圍20里內不能駐扎中國軍隊等。4.中國對協(xié)約國的責任是提供原料和勞工。
7個協(xié)約國公使很快答復中國政府,表示原則上贊同中國的要求。3月10、11日,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了和德國斷交的議案。3月14日中國政府外交部照會德國公使,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但是沒有宣布參戰(zhàn)。同日中國政府將此事通告各國使節(jié),并布告全國。隨后,中國警察就占據了德國在天津和漢口的租界,海軍占據了自戰(zhàn)爭以來拘留在中國港口的德國船只。但沒有取消德國僑民享有的領事裁判權。
美國于2月3日斷絕與德國的外交關系后,號召中國和其他中立國也這樣做。北京政府要求美國提供一筆貸款作為酬勞。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zhàn),繼而觸及到中國政府是否參戰(zhàn)問題。北洋政府總統(tǒng)和內閣總理兩派勢力發(fā)生爭執(zhí)。黎元洪和馮國璋一派反對參戰(zhàn),段祺瑞一派主張參戰(zhàn)。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免段祺瑞內閣總理職務。段祺瑞并不善罷甘休,他唆使安徽、奉天、山東、福建等8省軍閥宣告“獨立”,并親到天津組成各省總參謀處,指揮反黎元洪的活動。以馮國璋為首的江蘇、江西、湖北3省軍閥雖然不附和段祺瑞的行動,但也沒表示積極支持黎元洪。
這時黎元洪求助于一向主張復辟、其部士兵頭上仍留辮子被稱為“辮子軍”的駐軍徐州的軍閥張勛。張勛便以調停為名帶“辮子軍”入京進行復辟罪惡勾當。7月1日擁出廢帝溥儀“重登大寶”,重新稱“大清帝國”。黎元洪出走。段祺瑞立即在天津附近的馬廠宣布討伐張勛。7月14日段祺瑞率部攻入北京,粉碎了張勛復辟的丑劇,并成為“再造共和”的“英雄”。引張勛入京以致造成復辟事件的黎元洪只好辭去大總統(tǒng)職,由副總統(tǒng)馮國璋繼任大總統(tǒng)。馮國璋8月1日進北京,段祺瑞仍任內閣總理。
責任編輯:采編二部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