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凌晨,林覺民從香港坐船來到廣州。他直接去了現今的小東營5號,在那里見到了黃興和大批起義者,其中就包括已在前一天抵達的方聲洞。田蘋告訴記者,在烈士名單中有留學生、海外僑胞、記者、教師、工人、農民、軍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轟轟烈烈地犧牲在一起。他們都是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先驅,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共同書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 “以天下人為念,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邇者與海內外諸同志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對林覺民、方聲洞們來說,他們所為的,只是心中堅定的信念和理想,即便明知自己要面對的,是死亡。 舍身取義,雖死吾往矣 “用幾百人打幾萬人,烈士們明知后果,但是還是要去做,這是以身殉國,來喚醒四萬萬人們。” ——孫中山 對一場被后世認為無異“飛蛾撲火”的起義來說,死亡來得是那樣迅速。 “下午5點25分,廣州起義開始。敢死隊員腳穿黑面樹膠鞋,腰纏炸藥,手執(zhí)槍械,一路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而幾乎全軍覆沒。”小東營5號內,至今仍保存著當年兩廣總督署衙門前的一對石獅。其上密布的彈坑仿佛在向記者訴說那一戰(zhàn)的殘酷。張磊告訴記者,林覺民其實手無縛雞之力,戰(zhàn)斗發(fā)生后不久就腰部中彈,被敵人俘虜。“很多起義者都和他一樣,戰(zhàn)斗力很難與訓練有素的官兵相比,都是憑著理想的支撐,以蚍蜉之力,去與大樹硬撼。”而據記載,還有一些白發(fā)老者甚至是身體殘疾者,也參加了黃花崗起義,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他們的生命幾乎是在被收割,結局可想而知。 就在林覺民受傷被俘時,緊隨黃興沖出敵人包圍的方聲洞,卻在遭遇另一隊前來接應的革命者時,因誤會發(fā)生槍戰(zhàn),令人扼腕地死于當場。 “方聲洞被誤殺,足見當時起義情勢的混亂。”張磊表示,因為清政府已事先得知了起義消息,加大了盤查搜查力度,導致部分起義武器和人員沒有到位,既定部署被打亂。“原先10路人馬同時舉事,后來演變成黃興一方被迫倉促發(fā)動,兵敗如山倒。” 事后,兩廣總督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公審林覺民,“林執(zhí)意席地而坐,用英語應答,面對勸誘不為所動。”其氣節(jié)甚至讓張、李為之心折,據記載,“李準下令去掉林覺民的鐐銬,甚至為其親捧痰盂。”而張鳴岐則如是評價這樣感嘆:“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被關押期間,林覺民米食不進,幾天后被押赴刑場,神態(tài)從容,慷慨就義。 與林一起被處決的還有其他一些革命者。“當年當日,慷慨赴死者比比皆是,從容淡然得令清吏膽寒。”在田蘋口中,記者聽到這樣的講述,“宋玉琳,于刑場上大講革命事業(yè)之爭議性,令問官無言以對,遂笑而赴死;饒國梁,在臨刑前高呼‘生何榮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陳可鈞,被害前怒罵清吏‘爾等利欲熏心,血液已冷,烏能知此?’;李雁南刑時求速死,讓劊子手‘用槍從口擊下’,飲彈而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