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之元:赫希曼“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的啟示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崔之元:赫希曼“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的啟示

崔之元:赫希曼“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的啟示 ——和訊網(wǎng)年終訪談

問:層出不窮的假酒假藥,甚至有毒的嬰兒奶粉,是否說明中國人的價值觀已經(jīng)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答:我還沒有這么悲觀。事實上,我相信美國發(fā)展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在“轉(zhuǎn)變參與”一書中所說的“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的存在,并認為有很多跡象表明,很多中國人正在從狹義的私人利益追求轉(zhuǎn)入公共關懷。如汶川地震引起很多人自發(fā)的支援,包括江蘇民營企業(yè)家陳光標第一時間帶推土機趕到受災地區(qū),他還有許多捐助行為,被人稱為“中國首善”。又如,大批網(wǎng)民關注“陽光財政”,在網(wǎng)上監(jiān)督政府。還有大批大學生畢業(yè)后選擇到農(nóng)村“當村官”。

問:但像陳光標這樣的人還是太少?多數(shù)人還是信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得手”代表的價值觀,即對私人利益追求將自動促進公共利益?

答: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價值觀其實有兩個隱含的假設,它們卻常常被忽略了。第一個假設是,對私人利益追求確實能給私人帶來幸福;第二個假設是人們實際上還是關懷公共利益的,只不過認為對私人利益追求將自動促進公共利益。但是,第一個假設受到了兩大挑戰(zhàn)。首先,大量對國民幸福指數(shù)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增長和幸福感增長的相關性是“對數(shù)曲線”,開始上升的坡度挺快,但是不久就下滑。在人均GDP較低的階段,GDP增長能帶來較大的幸福,但這是遞減的上升,達到一定水平以后,特別人均年收入3000到5000美元,即所謂小康水平,GDP進一步增長并不能帶來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長,甚至會帶來幸福感的下降,“對數(shù)曲線”轉(zhuǎn)變成拋物線。其次,我認為是挑戰(zhàn)“對私人利益追求確實能給私人帶來幸福”假設的更有趣的原因,是赫希曼在“轉(zhuǎn)變參與”一書中對狹義物質(zhì)利益追求必然帶來“失望”,從而開啟另一輪“公共關懷周期”的論述。

問:可否簡單介紹一下赫希曼的“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理論?

答:赫希曼的出發(fā)點是“嚴肅對待失望”。他認為日用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在引發(fā)“失望”上的潛力是不同的,耐用消費品更容易引發(fā)“失望”。這又和他對“愉悅”(pleasure)和“舒服”(comfort)的區(qū)分有關。例如,吃飯的過程是“愉悅”,“吃飽了”的狀態(tài)是“舒服”。但是,“舒服是愉悅的敵人”,因為愉悅是從不舒服到舒服的過程,吃飽了就不再“愉悅”,而只是“舒服”了,而舒服久了又容易產(chǎn)生厭煩。日用消費品(如食物)在消費過程中基本被用完了(吃下了),因此不容易引發(fā)“失望”,而只在消費過程中帶來“愉悅”。但是,耐用消費品帶來的“愉悅”只是開始一瞬間的(如第一次“打開”新買的冰箱),以后就習以為常,只有“舒服”,沒有什么“愉悅”了,因此耐用消費品比日用品容易引發(fā)“失望”,因為“舒服”久了又產(chǎn)生厭煩。

問:是否可以理解為“愉悅”要求有動態(tài)的“新鮮感”?這也是汽車和計算機廠商經(jīng)常不是很必要地“更新?lián)Q代”的原因?

答:是的。實際上,赫希曼把耐用消費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持續(xù)使用的耐用消費品,如公寓,冰箱,空調(diào)等;第二類是周期性使用的耐用消費品,如洗衣機,汽車等;第三類是不規(guī)則使用的耐用消費品,如鋼琴,照相機等。他認為,冰箱比相對不常用的洗衣機更容易產(chǎn)生“舒服”久了帶來的“失望”。他也承認,“裝修”住房可以緩解住房這一耐用消費品帶來的“失望”,但“裝修”第二,第三,第四套住房的人大概會體會到赫希曼所說的“失望”。

問:但為什么耐用消費品帶來的“失望”會重又啟動人們的公共關懷?

答:這就和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價值觀的第二個假設有關了:人們實際上還是關懷公共利益的,只不過被“忽悠”地認為對私人利益追求將自動促進公共利益。當人們發(fā)現(xiàn)對私人利益追求甚至并不一定給私人帶來幸福時,就更有理由懷疑對私人利益追求將自動促進公共利益。赫希曼認為人的本質(zhì)在于有“二階偏好”或“二階意志”,即不完全屈服于“一階偏好”(如抽煙),而是力圖評價和控制“一階偏好”(如戒煙),雖然人常常“意志薄弱”(如戒煙不容易成功)。他說,目前主流微觀經(jīng)濟學的“消費者理論”,由于忽略人的“二階偏好”,實際上把人降低到“類人猿”了,因而無法解釋諸如美國從“物欲橫流的1950年代”轉(zhuǎn)變到“激進反越戰(zhàn)”的1960年代等事實。

問:你說了“私人利益和公共關懷的循環(huán)周期”中從私到公的轉(zhuǎn)變,那從公到私的轉(zhuǎn)變呢?

答:參與公益行動久了,也會產(chǎn)生“失望”,如可能無聊的會議太多等。赫希曼“轉(zhuǎn)變參與”一書雖短,中譯本只有120多頁,但實際上博大精深,很值一讀。當前,我們社會進入“小康”,耐用消費品大普及,甚至“家電下鄉(xiāng)”。赫希曼的思路啟發(fā)我們透過“物欲橫流”的表象,看到人們正在形成的對狹義的私人物質(zhì)利益追求的“失望”, 建設好公私共贏的和諧社會價值觀。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