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學習型”不能搞刮風、戴帽
鐘國興:中國的各種各樣的“學習型”概念風起云涌,甚至廬山上還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牌子“把廬山建設成為世界學習型名山”。您認為這些都符合您所主張的學習型組織的本意嗎?
彼得·圣吉: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些運動。也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詢問當事人。假如他們認為這些是真心的努力,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能創(chuàng)造真正共同學習和工作的氛圍,并處理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那么就與學習型社會的精神非常一致。但如果他們認為這些只是口號和公關措施,僅是宣揚個人或組織,那就比無所作為還糟糕:它使大家會對這種“學習型運動”變得越來越冷嘲熱諷,對真正嚴肅對待建設學習型文化的組織機構,這還會使工作變得更難,而不是更容易。
鐘國興:我體會,中國社會由于發(fā)展過快等原因,有一種普遍的浮躁之風,對于一些新的理念也是如此。這很像是搶帽子游戲,只要有一頂新帽子——例如“學習型”,就全都搶過來,在第一時間戴在自己頭上、肩上,不管什么地方只要能扣上就行,更不管是否適合,是否有適合這頂帽子的東西。然后有了新的帽子,就立即拋掉這頂去換新的?,F在“學習型”也是這樣,中央一提這方面概念,各種各樣“學習型”便都叫起來了,卻不去管“學習型”的真正內涵是什么。這種問題國外也有嗎?
彼得·圣吉:沒有見過。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傾向,即總要依賴政府的提倡來推廣新理念。我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重要作用,而關于這些重要作用都是什么,我們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對我來說,這種作用包括成為領先的實踐者的樣板,還包括檢查政策法規(guī),看它們是否在阻礙著各類組織機構的深層學習實踐。
在世界范圍都有一個傾向,即跟著西方純粹物質進步的模式走。擁有深層智慧傳承的文化,如中國和印度,要尋找與自己的傳承實際協調的發(fā)展路徑,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對中國很重要,也對世界很重要。針對這類問題的學習實踐,在地方、區(qū)域和全國范圍各個層面展開,都至關重要。這些領域是中國應該關注的,它將有利于中國,也將有利于世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