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道德模范——郭明義
郭明義近照。徐丹偉攝
題 記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最能震撼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 德
【人物簡介】
郭明義:1958年12月生,遼寧鞍山人,1977年參軍,1980年入黨,1982年復(fù)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F(xiàn)任鞍山鋼鐵集團礦山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chǎn)技術(shù)室采場公路管理員。先后任礦用大型生產(chǎn)汽車駕駛員、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干事、車間統(tǒng)計員兼人事員、英文翻譯等。
先后獲部隊學(xué)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范、鞍山市特等勞動模范、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yè)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wù)?rdquo;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
“鋼都”鞍山,向東15公里,群山環(huán)抱著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齊大山鐵礦。
這里林木稀疏,遍地都是紅褐色巖石。這巖石歷億年風霜雨雪,電擊雷轟,鑄就鐵的堅硬;一經(jīng)開采,千鑿萬擊,粉身碎骨;投入熔爐,化為鐵水,百煉成鋼。
郭明義就像這漫山遍野的礦石,樸實、堅毅、無私,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一篇篇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
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15年風雨無阻;為失學(xué)兒童、受災(zāi)群眾捐款12萬元,16年從未間斷;55次無償獻血,挽救數(shù)十人的生命,20年樂此不疲……
他不是明星大腕,卻成為鞍山市希望工程形象大使、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以他名字命名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吸引了5800多名鞍鋼干部職工和普通市民加入……
走近郭明義,我們一次次被震撼。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力量,像奔涌的巖漿,從他胸中噴薄而出。
30年堅持,140張匯款單,180名復(fù)學(xué)兒童,55次義務(wù)獻血,彰顯人間大愛
郭明義的抽屜里,有一張泛黃的匯款單。匯款人:郭明義;收款地址:山東省嘉祥縣老僧堂鄉(xiāng)西李樓村;收款人:五胞胎;時間:2002年6月26日。
從報紙上得知,嘉祥縣一農(nóng)家喜得五胞胎卻無力撫養(yǎng)時,郭明義想都沒想,趕到郵局把手頭僅有的300元錢匯去。從此,給五胞胎匯款成了郭明義的“保留節(jié)目”,一直到現(xiàn)在。其間,“五胞胎”父母兩次搬家,匯款也沒間斷,給“五胞胎”的匯款單,已積累19張。
郭明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礦工家庭,父親是位礦工,胸懷坦蕩、樂于助人,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母親懂一點醫(yī)術(shù),常幫助街坊鄰里義務(wù)治病。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郭明義從小就懂得做人要講感恩、講誠信、講仁義、講奉獻。
1977年1月,郭明義應(yīng)征入伍。在部隊,他最愛看的書是《雷鋒的故事》。以雷鋒為坐標,他校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奉獻,成為他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1982年,郭明義告別軍營,成了一名礦工,樂于助人已經(jīng)成為他的終生習慣。不管是身邊的工友,還是素昧平生的人,誰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全力去幫助。
1994年,鞍山市“希望工程”開始實施。電視短片中,孩子們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灼痛了郭明義的心。第二天,他就找到“希望辦”給岫巖山區(qū)的一名失學(xué)兒童捐助了200元錢,半個月后,他又給這個孩子直接寄去了200元。而當時,他們一家的月收入還不到600元。
從那時起,他一發(fā)不可收。16年來,他已捐款12萬多元,先后資助180多名特困家庭學(xué)生,僅匯款單就有140多張,差不多花去了他全部收入的1/3。
2005年夏天,郭明義從“希望辦”看到苦孩子楊斯雯的遭遇:出生不到3個月,父母離異,相繼出走。小斯雯一直和體弱多病的奶奶,靠微薄的低保金相依為命。
郭明義立即承擔起她的學(xué)費。學(xué)費有了著落,但小斯雯生活還是異常艱難。為省下每天二三元的午餐費,每天中午奶奶都要騎自行車走很遠,把小斯雯接回家吃飯。冬天寒風呼嘯,滴水成冰,路面像鏡面一樣滑,祖孫倆記不清摔過多少次。郭明義聽說后,又解決了小斯雯的全部午餐費。
2007年春的一天,郭明義的女兒郭瑞雪興沖沖回家準備看電視劇,卻發(fā)現(xiàn)電視機沒了,知道是爸爸又把電視機送人后,傷心地哭了。
原來,郭明義同工友閑聊時,得知有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整天哭著要看電視,但家庭拮據(jù),無法滿足孩子的愿望。郭明義立即把自家電視機送過去。之前,因為類似原因,郭明義已先后把兩臺電視機送了人。
郭明義“三送電視機”的事兒感動了鞍山團市委的同志。鞍山團市委專門買了一臺電視機送來,告訴他:“這是團市委的‘固定資產(chǎn)’,你只有使用權(quán),不許送人。”就這樣,郭明義家才有了臺不屬于自己的電視機。
捐出錢物,助人渡過暫時的難關(guān);捐獻熱血,卻能挽救垂危的生命。至今,郭明義已經(jīng)55次獻血。
“55次獻血,意味著幾十條生命的新生。”鞍山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無限感慨。
1990年5月,齊大山鐵礦號召職工參加義務(wù)獻血,郭明義第一個報名。從此,他堅持每年獻血,逐漸由每年一次,增加到義務(wù)獻血每年最高限額的兩次。
血小板是珍貴的血源,在臨床搶救重癥病人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鞍山引進血小板提取技術(shù),郭明義成了捐獻血小板的積極分子。他說,“我快50歲了,離無償獻血最高年齡55歲差不了幾年了,血小板可以每月都獻,這樣可以抓緊時間多獻血。”
5年來,郭明義幾乎每個月捐獻一次血小板,每次1至2個單位,至今已捐獻40多次。按照每捐獻一個單位血小板相當于獻全血800毫升計算,僅2008年至2009年,郭明義就獻血3萬多毫升。
2009年春節(jié)前的一天,大雪紛飛,郭明義正從采場下山準備吃午飯,突然接到血站電話:一名臨產(chǎn)孕婦急需血小板。老郭顧不上吃飯,攔了一輛出租車,奔向血站。
血站工作人員讓他只捐一個單位血小板。他不同意,“捐兩個吧,還有孩子哩!寧愿浪費一點,也要保母子平安!”長達100分鐘的血小板采集結(jié)束了,疲憊的郭明義在采血床上睡著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