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及其效果
我們主要討論四個方面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
第一,關于總量政策的方向性調整??偭烤褪强傂枨?,總需求失衡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需求大,會帶來通脹;一種是需求小,會帶來失業(yè)。宏觀政策對于失衡了的總需求如何管理呢?需求大的時候把它壓下來,把通脹穩(wěn)住,需求小的時候把它刺激起來,把失業(yè)穩(wěn)住。1998年5月份以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基本上是需求大、供給少,我們叫短缺經濟,計劃經濟時代買什么都要票,票就是政府出面要大家排隊。改革開放以后物價放開了,問題就變成了通貨膨脹。
1998年5月份以后,中國開始出現過剩,所以要擴大內需,我們當時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刺激需求解決失業(yè)。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里講,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宏觀總量適度從緊保持不變。2002年的十六大報告里講,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積極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也就是擴大內需保持不變。2007年召開十七大時情況變得復雜了,因為既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又有失業(yè)的壓力,到底哪個最重要,當時不好決斷。十七大報告里講:有保有壓,區(qū)別對待,實際上是回避了這個問題。2008年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講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雙防”:防經濟局部過熱變?yōu)槿孢^熱;防物價從結構性上漲變成總體性的通脹。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物價指數是8.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二季度的CPI是7.9%。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對中國沿海工業(yè)影響很大,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xiāng),大量企業(yè)破產倒閉,中央趕快調整政策,不再講“雙防”,而是保增長、控物價,把物價問題放在第二,首先要保增長,保增長就是要解決失業(yè)。但這個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所以2008年11月金融工作會議之后,政府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第二,宏觀政策首先是財政政策,我國現在的財政政策叫做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就是兩個方面: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F在對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爭論的熱點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還能更加積極到哪兒去?還有多大空間?我們仔細看看,增大財政支出、拉動經濟增長的四萬億計劃以及其他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很大一部分要依靠財政赤字,有多少財政赤字就意味著通貨膨脹壓力就有多大。所以通貨膨脹看起來是一個貨幣現象,其本質卻是財政、稅收,是政府利用發(fā)行鈔票的權力向老百姓、社會強行征收稅。一個對百姓負責任的政府,不能搞積極的通貨膨脹的政策。
財政赤字一定要有一個限度,按照現在市場經濟的一般經驗,財政赤字一般不超過國家GDP的3%。2009年中國財政赤字是9500億,而2008年GDP總量是300670億,3%,即9000億,已經到了警戒線,如果再多就要出問題。2010年的財政赤字只能比去年增加一點,因為GDP總量增加了。2009年GDP總量是33萬億多,還是按照3%的警戒線的話,今年財政赤字可以新增一萬億,更加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必然會受此影響。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另一方面是財政收入。大家想一下,這幾年能減的稅基本上都減了,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在上調。從2008年開始,企業(yè)所得稅內資外資兩者并一,內資過去是33%,現在并到25%。2009年增值稅開始轉型,從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這一轉型大概能減幾個百分點的增值稅。2006年全國各地各省都取消了農業(yè)稅。2004年1月1號開始采取新的出口退稅辦法,加大了退稅力度。接下來如果還要減稅,國稅這塊能減的空間不是很大,所以我估計更加積極的財政收入政策恐怕也很有限。
第三,關于貨幣政策。我們現在叫做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主要集中在寬松,2010年可能要回歸到適度。我們看一下信貸政策。2008年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我們加大了投放,2008年全年新增信貸量4.9萬億。2009年初凈增的貸款是9.6萬億,到2009年底,信貸總量是40多萬億,這個規(guī)模挺大的,票子出去多了就容易出問題。
中國貨幣市場的失衡和美國不太一樣。美國這次經濟危機是由金融開始然后傳遞到實體,就是銀行先破產,銀行的現金流、資金鏈斷了,然后銀行要收錢,那些依賴銀行的企業(yè)資金就吃緊,所以企業(yè)受到影響。這樣傳遞的結果是銀行和企業(yè)都沒錢、都缺錢。
中國的經濟危機是國際市場輸入的外來型危機,先影響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拿到不定單,沒有生產任務就不需要采購原材料,甚至停產、破產,就沒有貨幣的需求了。而中國的銀行又有的是錢,因為中國銀行沒有跟國際連通,有防火墻,再者中國的銀行主要是國有的。中國老百姓不管怎么樣都相信銀行,儲蓄率居高不下。這樣一來中國銀行很有錢,2009年底中國各類機構的存貸差19萬億多。但銀行不敢輕易在沒有擔保的情況下給中小企業(yè)貸款,中國的大企業(yè)基本上是國有企業(yè),對于國有大企業(yè)要么是不敢投,因為要投就容易重復建設,形成了新的產能過剩。
美國的貨幣市場是供給不足,銀行和企業(yè)都需要錢,所以政府要增加貨幣投放;中國的貨幣市場是需求不足,不管大企業(yè)和小企業(yè)都不需要錢,而供給過剩,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就不是簡單的增大信貸的問題,而是要解決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要把放出去的銀行的錢有效傳導到企業(yè)等實體經濟中去,怎么讓大企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再有新的投資領域參與競爭,怎么讓小企業(yè)公平競爭,解決小企業(yè)有效抵押和擔保問題。
貨幣政策的另一部分是利率政策。刺激需求需要降息,鼓勵大家貸款、投資,加息是為了回籠貨幣,防止通脹。那么現在要不要加息呢?最近公布的我國CPI是2.7%,而一年期存款利率2.2%,利率低于物價上漲實際上等于是負利率,一旦出現負利率,就意味著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加息的壓力了。我估計今年加息至少得加兩次,總共提高0.54個百分點。
第四,關于匯率問題。人民幣有升值的空間,也有升值的可能。一個國家30多年持續(xù)高速發(fā)展,經濟每年平均增長9.8%,GDP增長了15倍,人均GDP增長12倍,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經濟和貨幣的信任程度、需求程度在提高,那么這個國家的貨幣是不是要漲價???所以從道理上來講,人民幣確實有升值的空間和可能,但這種可能性多大程度上能變成現實呢?
現在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實際上想讓我們放棄更多的國際定單,把機會讓給別人,轉過頭來擴大內需,這樣就等于在擺脫危機過程中,中國分擔了更大的責任,并且這絕不只是短期競爭,而是有更長遠的戰(zhàn)略考慮。現在美國有幾個指標非常不好,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失業(yè)率超過了10%,7%是警戒線,因此美國要趕快增加就業(yè)。同時,2009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安排是1.4萬億,超過了GDP的10%,美元通貨膨脹,但全世界都在幫他,所以他們敢于使財政赤字安排超過GDP的10%,大家知道一般是3%。還有,2009年美國的貿易赤字超過了七千億美元,貿易赤字的警戒線是不能超過GDP的4%。2009年美國GDP總量是14萬億美元,14萬億的4%是五六千億。
所以,當一國貿易對另一國貿易出現逆差時,該國往往要求對方貨幣升值,使對方的商品價格上漲,喪失競爭力。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美國和日本發(fā)生了貿易摩擦,最后美國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度升值50%,從那以后,日本的經濟開始下降。有人拿這一點來比較現在的中美貿易,擔心美國現在壓制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其實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這樣看:中美貿易量占中國貿易總量的比重很大,我國有1/3的出口是對著美國去的,但中美貿易量占美國貿易總量的比重很小,美國的主要貿易國不是中國,所以中美貿易存在逆差,即便是對中國貿易順差也改變不了美國貿易總體逆差的格局。所以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這件事情對中國的傷害很大,對美國卻不見得有什么直接的好處,解決不了貿易逆差的問題,美國這么做是出于長期的發(fā)展趨勢和競爭趨勢的戰(zhàn)略考慮。
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人民幣升不升值的問題并不取決于簡單的國際收支問題,還取決于我國的宏觀政策和根本利益。由于反通脹的壓力,2008年以來我國加快了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但我們堅持小步幅、持續(xù)穩(wěn)定的調整,一年升值2%,如果猛然一次性升值40%或50%,恐怕我國經濟消化不了。
另外,現在中國本身失業(yè)率比較高,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擴大內需,同時還要穩(wěn)住外需,任何外需的減少都意味著擴大內需壓力的加大。
所以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互相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只會使得各國都受損,而如果各國之間互相支撐,則可加快世界經濟的復蘇,這樣對各國都有好處。每年美國財政部有兩次有關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所有的貨幣政策做出一系列的評價,其中也包括與貿易伙伴有關的政策評價。比如是不是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如果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就要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進行全面調查和采取一系列懲罰性措施,這對中國的出口很不利。
美國會不會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是現在國際社會普通關注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已經高度國際化和政治化了。對這個問題,我想講三句話:一是中國不必害怕美國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我們要做好被列入的準備。雖然我們不希望美國這樣做,但這樣一來就會加快中國擴大內需的轉型,本來我國經濟就要進行轉型的,美國這么做只是在客觀上逼迫我國不得不進一步加快轉型。二是中國不希望美國把我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因為那樣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很大傷害,所以我們要做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軍事的等各方面的工作,要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三是美國應該不會把中國列入匯率操控國,因為這是件損人不利己的事??偨Y起來就是:不怕,不希望,不太可能。
(報告人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據宣講家網站報告錄音整理)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