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質疑現在投資那么大,必然會消耗資源和產生污染,環(huán)境哪能受得了?其實這個問題也容易解決,在涵養(yǎng)生態(tài)和保護環(huán)境方面多投資一些,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壓力了。比如,在興建煤礦時,可以在煤礦的安全設備方面多一些投資。按照世界銀行的說法,如果一國經濟每年都在高速發(fā)展,想把當年產生的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解決,就要把GDP的1.5%投資在環(huán)境治理這個方面;如果要把過去的污染都給治理了,要拿出GDP的3%。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直接的統(tǒng)計數據,一些專家學者測算,我國十五期間拿出的直接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資只有GDP的0.6%。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是中國投資太多使環(huán)境、生態(tài)成了問題,而是中國在環(huán)境、生態(tài)方面的投資不夠才使這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這是一個投資結構的問題,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就要特別強調結構調整,我認為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四萬億的投資新政會造成所謂的“國進民退”嗎?2007年至2008年間,我國新開工項目總投資很不景氣,由于企業(yè)家對市場敏感,他們一看情況不好,就都不愿意投資了。在企業(yè)家不愿意進行中長期投資的情況下,中央就采取了措施,為了整個國民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必須加大投資。因為我國的儲蓄很高,儲蓄要是不用于投資,不用于出口,那就只用于庫存,這樣以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肯定就要下降。實施投資新政以后,2009年的國有投資增加比較快,超過了當年的私營、集體、外資投資,從這個角度看,確實體現出“國進民退”的趨勢。
但2009年集體經濟的投資增長了38%,私營投資增長了35%,這也是非??斓脑鲩L速度,比過去哪一年都高。也就是說不僅國有投資比過去高,集體和私營投資也比過去任何一年都高。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間,非國有投資的比重提高了7.3%,但這個時期的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5%。也就是說,只有2009年國有投資的增長速度超出了非國有投資的增長速度。從這個意義上看所謂的“國進民退”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一下,投資新政的投資結構是向農村傾斜的,除了400億左右用于技術改造外,其他主要用于搞農村基礎設備建設,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飲水安全、農村公路電網、水利設施、環(huán)境保護、交通基礎設施改造、災后重建等。這些是民營資本不干的,因為這些投資是不掙錢的,是公益性投資項目。1萬多億的災后重建估計沒有哪個民營資本愿意去做。
投資和消費是什么關系呢?這個關系也不是一下子能說清的。擴大消費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消費占GDP的比例不斷提高,二是消費的增長速度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這兩種概念是不一樣的。在經濟較快增長的過程中,也會帶來消費比較快的增長。因此跟全世界相比,雖然我國的消費率最低,儲蓄率和投資率最高,但我國的消費增長是最快的。那么我們究竟是要消費占GDP的比例高還是要消費增長的比較快?關于這一點我們要仔細權衡。
到“十二五”的時候,高儲蓄還是不是我國的一個優(yōu)勢?剛才分析,如果投資得當的話,也就是說投資效率高,結構調整到位,那么高儲蓄應該是一個優(yōu)勢,高儲蓄總比低儲蓄好。中國不要像美國那樣,向全世界借錢,把別人的儲蓄拿來用。中國要把自己的儲蓄拿來自己用,只要對自己的儲蓄有正確的認識,投資多點也不怕。
投資對經濟發(fā)展有兩種意義的貢獻。首先,投資和消費一樣,都是作為一種需求來拉動經濟。比如我的計算機壞了,我需要購買一臺新的計算機,而新買的計算機就消耗了鋼材。其次,投資和消費最重要的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投資形成物質生產能力。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第一次去美國在一個老農家住了一個星期,他一個人種了1500畝地,他擁有的人均固定資本是7臺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拖拉機,而且他的生產關系非常穩(wěn)定。而我國的農民,在一些欠發(fā)達的地區(qū)仍然是人工收割,沒有人均固定資本。沒有物質生產基礎,生產力怎么能上去呢?所以投資對經濟發(fā)展關鍵不在于其需求性,而在于其供給效率,在于它能形成物質生產能力,在于投資的有效性,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再強調一點,投資一定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比如土地政策、環(huán)境政策應該獨立于投資態(tài)勢,就像質量監(jiān)督跟消費的關系一樣,無論消費如何,質量監(jiān)督要堅持自己的標準。貨幣政策也是如此,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一個調控投資規(guī)模的工具,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保持幣值穩(wěn)定,如果還像像過去那樣,通過貨幣政策支持投資,就很可能會出問題。
(報告人系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院投資研究所所長
據宣講家網站報告錄音整理)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