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場危機的時候,從個人來講,奧巴馬比麥凱恩表現得要好。奧巴馬表現的比較冷靜,而且他很早就說過需要認真對待這場危機,這場危機很嚴重。但麥凱恩一開始對形勢的判斷就有一點失誤,他說美國經濟很穩(wěn)定、很健康,華爾街金融危機只是暫時的。沒想到話音剛落,雷曼兄弟就倒了,顯然美國經濟沒有他描述的這么好,他的誠信度就出問題。
在最關鍵的時候,奧巴馬站出來,說美國應該如何。不管他的話能不能有效的落實,但他畢竟說出一些讓選民聽進去的話。在那最關鍵的一個星期,麥凱恩竟然一句話也沒說,而且居然做了一個姿態(tài),說要放棄這個星期的選舉,要去國會參與救市方案的討論。其實,麥凱恩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的表現,但是選民需要聽他說話的時候他不說話,再加上他在后幾次總統(tǒng)辯論中顯得有點不成熟。雖然他比奧巴馬老很多,如果當選,他會是美國歷史上最老的總統(tǒng),他今年已經72歲了。結果,反而奧巴馬表現的比他冷靜,比他成熟。這樣就使局面開始一邊倒了。
從9月下旬開始直到選舉結束,民主黨基本上每天都領先十個百分點以上,整個結果沒有懸念了。從歷史上看,麥凱恩也較倒霉,歷來只要出現大危機,對執(zhí)政黨肯定是不利,基本規(guī)律是要換黨的。美國政治選民不管這個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危機爆發(fā)在這個黨的任期上,那就換個黨試一試。其實,要說承擔這次金融危機,克林頓就得負責,從他那時候開始放松對銀行的管制,使投機變得越來越活躍。但選民不會那么想,麥凱恩趕上這次金融危機,他無力回天,不是個人的因素,或者某個黨的因素造成的,應該說金融危機造成一邊倒的結果。
結果是一個什么情況?11月4日大選投票那天,我正好在美國訪問,住的賓館正對著投票站,那天天不亮就聽見外面人聲鼎沸,從窗口往外一看,應該是上午七點鐘開門的投票站,六點半都不到就排了很長很長的隊。最后統(tǒng)計,這是美國一百年來投票率最高的一次選舉,投票率超過64%,有將近1.3億的人投票,這在美國政治領域很罕見。因為美國政治選舉的特點,不強制投票,投票前還需要登記,一般美國選舉的投票率能超過55%,就屬于是很高的了,64%的投票率也反映了于美國民眾對這次選舉看得很重,很早就去排隊,就是亟不可待要把小布什趕下臺的一種趨勢。晚上9點半,俄亥俄州這個關鍵州被奧巴馬拿下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媒體,包括現場的群眾已經開始慶祝,因為大局已定了。
2004年大選的時候,我也在美國,那場大選是一直拼到晚上一點,最后還是俄亥俄州,因為這個州比較大,有20張選舉人票。歷史規(guī)律,共和黨的候選人只要輸掉了俄亥俄州,肯定就輸掉大選。那次直到晚上1點多,最后把俄亥俄州的票數統(tǒng)計出來,才發(fā)現布什領先了13萬張票,也就是一個百分點都不到,使得布什拿下了俄亥俄州的20張票。這次大選晚上9點半結果就出來了,結果一邊倒。
在這里,我們說說美國總統(tǒng)選舉制度,老百姓不直接給候選人投票的,是按州來投的,基本的規(guī)則叫贏家通吃,在這個州只要贏一個百分點,這個州所有票都歸他,這樣的選舉制度叫做選舉人團。選舉人團有538張票,傳統(tǒng)上只要贏270張票那就贏了。這次奧巴馬贏得365張票,麥凱恩只贏得173張票。這么大的差距是最近二三十年所少見的。而且這一次選民票和選舉人票還是對應的,奧巴馬贏得52.7%,麥凱恩贏得46%。美國選舉制度有時會出現選舉人票和選民票背離的情況,2000年小布什當選總統(tǒng)就是贏了選舉人團的票,但全國選民票里他是落后的。而且52.7%的選民票對于民主黨來說也是近30年來罕見的,上一次民主黨的候選人選民票超過50%的時候,是1976年的卡特,這是30年前的事了。那天晚上的芝加哥中央廣場草坪上,我注意了一下很有意思,奧巴馬這邊基本上是兩類人,一類是年輕人,一類是黑人,黑人眼睛里浸著淚花,40年前黑人奮斗取得政治上平等的地位,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鼓舞了很多黑人,這個夢想終于成真了,黑人可以當總統(tǒng)了。但麥凱恩這邊基本上以白人為主,年紀大的比較多。
結果一邊倒,還體現在同時進行的國會參眾兩院選舉上。2006年民主黨已經在參眾兩院都贏得了多數的地位,這次又將優(yōu)勢局面進一步擴大。2006年民主黨眾議院是拿了總共435個席位中的235個,這次拿下了254個席位,顯然大大已經超過共和黨。美國參議院任期是6年,每兩年換1/3,參議院一共有100個席位。2006年的時候,民主黨是49個席位,這一次大選拿到了55個席位,增加了6席,優(yōu)勢很明顯。選前,民主黨甚至提出拿下60個席位的口號。如果拿下60個,就取得2/3絕對多數了。這意味著國會在參議院通過任何提案都沒有困難了,所有法案共和黨都無法否決。所以少了5個席位還是很有意義的。意義在哪兒呢?共和黨雖然在國會沒有占多數,但也不讓民主黨拿到2/3,就有力量去制衡他了。這樣,奧巴馬政府開始執(zhí)政以后,尤其在國內政治的問題包括像工會的組織法,像減稅、醫(yī)療保險這些敏感的問題,在兩黨分歧特別大的問題上,如果共和黨能夠保持一個否決力量的話,國會內部就會發(fā)生很激烈的政治斗爭,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奧巴馬的外交議程
有了基本的概念后,我們再來看奧巴馬外交議程,也就是說奧巴馬當選后在外交上會呈現怎樣的格局。
現在總體來說,判斷奧巴馬外交走向還為時尚早。這里有一個特別大的經驗教訓就是,小布什上臺的時候,大家覺得他的外交重點可能轉向處理跟中國,處理跟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關系的方面,尤其他說,中美不是戰(zhàn)略伙伴關系,是戰(zhàn)略競爭對手,使大家對中美關系覺得特別緊張。但有時候天算不如人算,布什上臺沒多久,9·11事件整個改變了布什外交的方向,從原來的重視大國關系,開始轉向以反恐為中心。所以,現在談奧巴馬的外交議程只能是猜測,只能根據他在大選中的講話,根據民主黨歷來的外交風格,以及根據目前為止奧巴馬外交政策班子的成員以及主要顧問的情況,做一個大概的判斷。但具體未來是怎樣的?我覺得需要去觀察,做這樣大致的判斷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觀察的角度。
我覺得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首先應定位為他是一個危機總統(tǒng)。他的當選是通過一場危機獲得一場一邊倒的勝利。當選之后,他的首要問題就是應對危機。簡單的概括,他的外交就是危機當頭。危機當頭就意味著他的外交很難是一種預謀好的想法,必須處理當下的事情,所以至少在當選的頭一兩年里,他的外交會比較現實主義,被動反應式的。我概括了一下奧巴馬的外交議程,至少有六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定要去應付的。
第一,應對金融危機。應對金融危機就要求美國要和國際社會,尤其和中國、歐洲、日本、俄羅斯這些主要的大國之間展開一種國際的合作。在華盛頓剛剛結束的20國集團首腦峰會上,布什已經開始做出這樣的姿態(tài),這次危機不是美國的危機,而是全球化的危機。這一點,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了。不只是美國了,歐洲、亞洲包括中國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顯然,這是大家共同面臨的危機,大家需要采取合作、協調的姿態(tài),才能共渡難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