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重視社區(qū)建設。社區(qū)是一個舶來品,是個舶來的概念,是共同體的概念,是一個居住的共同體、生活的共同體、價值的共同體。在西方有些國家社區(qū)就是個基層政府,一個教堂就是一個社區(qū),大家在那里一起做禮拜,能提供自我的管理和服務。那么中國的社區(qū)現在還遠遠沒有發(fā)育成熟。我們把居委會的牌子一翻,變成社區(qū)居委會。上海把居委會牌子一翻,變成社區(qū)街道。但社區(qū)所應具有的內涵本質我們還遠遠沒有獲得。我曾經參加過研討會,做過發(fā)言專門談鄰里意識。零點公司做過調查問年輕人,有沒有朋友,因為這個社會大家還挺重視交朋友的,98.9%的人都回答有交朋友,但是問是朋友同時又是鄰居的有多少人?回答的只有1.2%,說明鄰居的概念在我們的生活視野里變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淡,僅僅從居住的距離上靠得比較近,從心理上、從社會學的意義上已經變得遙不可及了。重慶去年在抓一戶一表的時候,有一戶人家的門老也打不開,以為是出差了,等了幾天也沒有回來。最后就問鄰居,鄰居說從來不見過這戶人家的人進出,然后就把撬鎖的人叫過來發(fā)現了一具白骨,這個老者已經去世了五年沒有人知道。無獨有偶,廣州也有一個區(qū),有個下崗工人去世三年,也是一具白骨躺在床上,無人知曉。
隨著城市的現代化,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緊張,人們越來越忙,彼此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薄。有個短信說,現在人重視關系而不重視關心、不重視關懷,更準確地說我們彼此之間的關懷、關愛、關心越來越少。社區(qū)為什么不能發(fā)育,彼此之間的關愛為什么越來越少,鄰里意識為什么不能弘揚起來,我認為可能有很多原因。大城市不像農村那樣,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生活在水泥叢林當中寄生著一些互不相似的生物。農村是熟人社會,大家十里八鄉(xiāng)的都認識,農村的小孩肯定走不丟,晚上不回來吃飯、不回來睡覺家長也不會擔心,要是城里的話家長肯定急死了,趕緊發(fā)尋人啟示。城市為什么變得這么陌生,社區(qū)為什么發(fā)育不起來,我認為跟社區(qū)的服務能力有關系。就是在社區(qū)里很單調,除了睡覺沒有什么事可做,我們白天上班,晚上回去之后累得一塌糊涂,洗了澡趕緊上床,第二天早上六點多就要起來,趕緊上班。社區(qū)在節(jié)假日也干不了什么事情,跟自己的服務能力有關系。所以現在建設社區(qū)我認為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要增強社區(qū)的服務能力。我們的衛(wèi)生資源要向社區(qū)延伸,我們的教育資源要向社區(qū)延伸?,F在我們每個街道都有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還有40多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每個樓門院都有服務隊,這就是加大社區(qū)的服務能力。每一個街道都騰出了一定的空間興辦了社區(qū)教育學校,讓那些老年人、小孩和有需求的人能在社區(qū)這個平臺上學習知識、加深交流。人就是這樣,沒有交流怎么可能有感情,沒有感情怎么可能形成一個共同體。別看社區(qū)的老太太在馬路邊、拿扇子、拿紅綢載歌載舞,有時候年輕人看著可能不是很順眼,但就起到了一種交流溝通的作用,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社區(qū)沒有老人,這個社區(qū)就變得死一般的沉靜,有了老人之后就有了生機。所以老人和小孩是社區(qū)和諧的重要力量。當然我們說的社區(qū)和諧不僅僅局限于這兩個范例,只要把社區(qū)的服務能力提升,大家見面的機會多了,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打招呼,彼此遞個笑臉,彼此傳遞一些信息,彼此就建立了感情,我們社區(qū)的共同價值因此就建立起來了。
第二,要發(fā)育社區(qū)文化。我剛才講老大爺下棋、老大媽跳舞就是社區(qū)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現在每個社區(qū)都有自己的社區(qū)精神,都有自己的標志,都有自己的口號。這個口號僅僅在我們機關的文件上是不行的,必須大力傳播。這種文化精神要尋找能夠表達它的載體。如果沒有載體表達它,這個文化就成了一句空的口號,不能發(fā)揮任何作用。我們現在有152個社區(qū),有17946的樓門院,怎么把這1萬多個樓門院、100多個社區(qū)、7個街道,都通過文化這個最富有感染力、最能夠表達情感的交流介質利用起來,這是我們宣傳工作者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第三,作為核心城區(qū)要更多地關愛老區(qū)。我指的老區(qū)不是革命老區(qū),而是老城區(qū),也就是我們講的文物保護區(qū)、歷史風貌保護區(qū)。北京第一批公布的25片綠色風貌保護區(qū),我們西城區(qū)有12.5片,總面積占了總保護面積的48%左右。最早的一片就是西四北一至八條,最早的磚塔胡同也在我們西城區(qū)。一至八條是從元到現在一脈延伸下來的。最大的一片保護區(qū)是什剎海歷史風貌保護區(qū)。什剎海是我們現在居住的歷史源頭,最早的源頭要到燕國的遺址。北京作為一個全國政治中心是從元大都開始的,元大都就是選擇了什剎海作為規(guī)劃原點而建設起來的。我們講北京市偉大的都城,起點就是什剎海,起點就是我們西城。當年郭守敬他們踏勘了北京所有的水系,在京中都的東北郊選擇了一片風水保底,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元大都。所以北京的文化就是從六百水系向四周蔓延的,我們的建筑也是沿著六海而建造起來的。整個北京是以六海為軸心的,當年太平湖沒填的時候,什剎海正好是舊北京城的半徑,東西半徑、南北半徑都差不多。所以西城的歷史風貌保護區(qū)在北京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凝聚著北京人的共同記憶,這是珍貴的城市記憶。所以我講城市有三個,一眼看三個城市,一個是我們所看到的城市,一個是我們規(guī)劃中的城市,一個是我們記憶中的城市。這三個城市都能增加我們的認同感,都能促進我們的地區(qū)和諧、社區(qū)和諧。我們西交民巷胡同搞了一個西交民巷的歷史文化展,我看過很受感動。他們把西交民巷里產生的名人、所發(fā)生的大事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讓人感覺到西交民巷是一個不尋常的胡同,在這里出過很多大人物,發(fā)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讓現在居住在西交民巷的人感覺到這是一片熱土,這是一片有光榮文化傳統(tǒng)的土地。共同的記憶讓我們的社區(qū)居民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橫向聯系。
我們搞宣傳、搞文化的要善于利用資源,搞一個規(guī)劃給大家一講,讓大家看到明天,這樣就能夠構建一種共同愿景,產生一種巨大的凝聚力。你去看今天的變化,看金融街,看亦莊開發(fā)區(qū),看CBD,看中關村,也能讓人產生自豪感,現實的變化也能產生自豪感??次覀儦v史中的城市,看我們記憶中的城市,也能讓人產生一種榮譽感、凝聚力。三個城市、三種資源都能讓我們增加認同、增進交流,使我們城市的社區(qū)能夠變得更加有凝聚力。
現在歷史風貌保護區(qū)里面很住著20多萬人,大概還有300多萬平米的建筑平方,跟金融街寫字樓的面積幾乎相等。住在這里面的老百姓的生活水準、生活環(huán)境跟住在金融街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的人相比,要差得很遠。我在很多場合都講過,他們的房子是百年老房,很多漏風、漏雨,沒有戶廁。到寒冬臘月,大老爺、老奶奶都要走一兩百米到公廁排隊。我們現在講和諧共建,他們生活在另外一個文明水平的環(huán)境里,我們西城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還沒有充分地惠及到他們。我不是說沒惠及到他們,只是還不充分,我們現在要破解很多難題,就是要把文物保護、歷史風貌區(qū)的保護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三者的關系要理順。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來保護文物、保護歷史風貌保護區(qū),還是一味地保護老房子、舊房子,這個問題如果說在前幾年我們還沒有想清楚,專家議論還比較多的話,我覺得現在和諧社會的口號已經叫響,新的五年已經啟程,我們有這個責任來破解這個難題。如果這個難題再不解決的話,可能會形成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其他問題。這是考驗我們區(qū)委、區(qū)政府的智慧和能力的問題。
專家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從城市規(guī)劃的角度,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是我認為有一些專家的學問是建立在對片面真理的追求上的,我研究這個肯定要保留更多的標本,來滿足我的學術興趣,來推動我的學術朝前發(fā)展。我說得難聽一點,搞醫(yī)的、搞解剖的,見到一具尸體肯定樂不可支,因為很難得,他可以通夜不睡,到河里撈起來,把他珍藏起來,因為他找到了可供自己實驗解剖的標本了。但是尸體是沒有用的,特別是那些無名尸,經過公安部認定以后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我們從古代留下來的老房子究竟能留多遠、能留多久?是那些快變成粉末狀的、餅狀的、豆腐渣狀的殘垣斷壁重要,還是我們生活在現在社會當中的人重要?我覺得政府應該有制度。專家可以從他的角度提出片面的觀點,但是政府必須公平公正地來加以選擇,提出能夠滿足廣大老百姓生存需求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第二,對文物的保護自身也要研究。我們現在總是強調一個文物、一個文物的保護,但是沒有研究文物生成的規(guī)律、文物繼承的規(guī)律。這個東西非常好要把它保住,那個東西也非常好要把它保住,一處一處地保,一個一個地保,保得我們自己很疲勞,經費掏得很多。但是這個東西能保多久?保不了多久,都是磚石結構的,擋不住風,避不住雨,過幾十年、上百年自然就倒塌了,自然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應該研究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方法。你要研究文物之所以成為文物的規(guī)律,文化表達了什么,為什么是文物?又蘊含著哪些深刻的文化元素?有哪些載體、哪些符號來表達這些元素?如果不研究這個,我們文物永遠都保不住。只有懂得這個規(guī)律,文物之所以形成,文物承載了什么文化意義,這些意義通過什么符號、什么載體來承載的,我們才能更好地繼承文物、保護文物。我再打一個比方,就像外科醫(yī)生一樣,積水潭醫(yī)院在國際上都很有名,跌打損傷到那里就能治好,為什么?他懂得肢體銜接的規(guī)律、骨骼生長的規(guī)律、血脈相連的規(guī)律。如果一個人已經遭遇車禍變成殘廢了,他不了解這些規(guī)律,不去進行截肢,不去進行科學的醫(yī)療,而是一味地捆綁,就這么發(fā)展,天天讓他喝雞湯行嗎?我覺得不行,這個人的手肯定會爛掉的。正因為了解了骨骼生長的機理,血脈相連的機理,才能使斷了的胳膊再接上去,壞了的胳膊可以再植。我們文物不是這樣,文物壞了就壞了,倒了就倒了,一直就用捆綁式的方式讓它天天喝雞湯。喝雞湯也沒有用,它的胳膊也爛掉了,也變成殘疾人。人類傳播的規(guī)律也是這樣,我們不是指望我們自己或者父輩、祖輩活一千歲,成為文物,而希望我們的子孫能夠長得像自己,子孫更聰明,能繼承家業(yè)、傳承家風、給社會做貢獻。如果按照現在保護文物的方法,就不要生孩子,就把老人從90歲延續(xù)到100歲,100歲延續(xù)到1000歲,這是不可能的。這個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我們的文物保護。
西方跟中國不一樣,西方建筑理念、所采用的材料等等跟我們不一樣。同樣一個城市,北京、巴黎就不一樣,巴黎每一平方公里的容積率是北京的7倍,為什么?北京是個平面城市,沒有地上空間,沒有地下空間,完全是小農經濟時代那種經濟社會所決定的這種建筑文化。巴黎從幾百年前它的下水道、地下管線就可以開汽車、開卡車,有地上巴黎,還有地下巴黎,城市設施非常完整,非常科學。而且它的房子都是用很堅固的石頭壘成的,而且建筑的理念是一種精品的理念。不像我們這種四合院,幾天就可以建起來,工期超過一個月就不得了了。我們當成文物的那些教堂,圣彼得教堂、米蘭教堂,都是二百年到五百年不等。圣彼得教堂我去參觀過三次,幾代藝術家都在完成一個細部而不能看到它竣工,羅馬教皇集天下的人力物力就在打造這么一個藝術精品。圣彼得教堂是拜占廷的建筑,穹隆給人一種靈魂上升的感覺,壁畫都精致得不得了,很多藝術精品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卷起來、放起來、畫在布上、畫在紙上的那種畫,而是壁畫,用不同顏色的玻璃鑲嵌的,特別精致。而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形態(tài)、觀念,就講究萬象更新,過一年就要有一個新氣象,老子的房子兒子是不能在里面結婚的。特別是農村地區(qū),拼命地掙錢,掙錢干什么?給兒子娶媳婦兒,娶完媳婦兒再掙錢,給孫子蓋房子娶媳婦兒。城市也是這樣。所以這種文化理念不同。我們要研究中國文物保護的特點和規(guī)律,要善于發(fā)現文物之所以成為文物的內在理由,要研究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找到表達這些元素的載體和符號。
我那天到什剎海研究會調研,什剎海研究會研究了很多的掌故,研究了單個的史料,我說那些非常重要。我給你們出一個題目,你們研究一下什剎海文化,用十句話把什剎海文化表達出來,然后再找出一百個能夠體現什剎海文化的元素,每個元素再找十個載體能表達它。我說,這樣你們的研究就成為一門學問了,他們說這個很有意義,但是非常難。我說當然非常難,要有高度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單是一個一個地研究看不到整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而不能看到它的未來趨勢,不能看到內在的整體規(guī)律,很零亂。所以我提出來要研究什剎海群,什剎海群就是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抽象什剎海發(fā)生、發(fā)展、傳承的規(guī)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